日期查询:2025年07月04日

靖西绣球:“活化”起舞 绣出锦绣乾坤

●杨亚妮


  “这十二瓣,象征着八桂大地各族儿女的包容与团圆,而我,愿做这‘民族大家庭’的穿针引线人。”靖西绣球工艺师王秀芬对我们说。以2025广西旅游年为契机,我们“美好中国行·走进广西边关国家风景道”采风团一行探访了广西百色靖西市。在“旧州绣球一条街”的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内,看到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总工艺师王秀芬正指尖翻飞,针线穿梭,彩丝游走,十二瓣绣片在她手中渐次成形。
  
  一针一线 承载壮家儿女深情
  
  素有“中国绣球之乡”美誉的靖西,绣球承载着壮家儿女800年的深厚情意——既是炽热的爱情信物,亦是深情的吉祥祝福。这门指尖艺术堪称绝技:浆布裁剪、绘图刺绣、缝瓣填充,再缀以流苏彩珠。唯有针脚细密如织、纹理规整如画,方能成就其玲珑圆满之态。传统纹样中,上层龙飞凤舞、鸳鸯成双,下层梅兰竹菊清雅绽放,中央则绣有“岁岁平安”等吉语,一针一线皆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祈愿。2012年,凝结着世代智慧的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活化非遗 小绣球绣出大文章
  
  如今,以王秀芬为代表的传承人正引领绣球焕发时尚新姿。流光溢彩的绣球灯、融汇草木清香的保健锤、点缀日常的香包挂饰……既实用又美观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王秀芬凭借精湛的平绣、堆绣等技艺,参与制定了绣球广西地方标准。令人钦佩的是,她十年义务授艺2000余场,惠及农村妇女两万余人次,让“指尖技艺”化为“指尖经济”。如今,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作坊”模式的驱动下,3000多名绣娘以此为业,其中680人直接投身非遗传承。昔日深闺技艺,已绘就“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的生动图景,带动上百名脱贫户年均增收超万元,针线串联起边民致富的幸福之路。
  
  产业赋能 非遗织就文旅盛景
  
  漫步旧州“绣球一条街”,目光所及皆被七彩绣球点亮。靖西以文旅深度融合为笔,绘就壮乡新貌:修复古居戏台,建设生态博物馆,绣球人文与山水田园相映成趣;民俗演艺、绣球招亲等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流连于壮锦、提线木偶、瓦氏土司文化的厚重长河。
  靖西绣球从边陲信物到国际使者已跃升为闪亮的文化名片。其身影不仅遍布国内,更远渡重洋至英、美、日、泰等国,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聚光灯下绽放异彩,实现了从深闺技艺到“外交国礼”的华丽转身。
  靖西以巧手为梭、文化为经、产业为纬,在方寸绣片上“绣”出非遗传承的“壮”丽答卷——这七彩丝线,既缠绕着壮乡千年文脉,更缝入了乡村振兴的时代经纬,成为文化自信鲜活而温暖的壮语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