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振兴一线,奋力书写青春答卷
●王雅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对于我们年轻干部而言,乡村振兴一线正是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最佳“磨刀石”、最好“练兵场”。2023年7月25日,我来到晋中市左权县天门村开展为期两年的基层锻炼,至今已有700多个日夜。回首这段时光,从喧嚣繁华的城市到淳朴厚重的乡村,从初出茅庐的懵懂学子到服务基层的青年干部,我的角色与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勤学笃行践初心,青春报国展信念
初到天门村,面对乡亲们热情的打招呼,我常常一脸茫然。乡亲们说着方言,让我不知所云。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要想真正融入这片土地,就必须能听懂、最好能讲出当地方言。
于是,我用心聆听、仔细模仿,从简单的问候到复杂的交流,逐渐掌握了与乡亲们沟通的“密钥”,打开了乡亲们的“心门”。这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跨越,更是一次心灵的交融,让我得以更真切地聆听他们的心声,洞悉他们的需求与期望。
此外,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切切实实关乎民生福祉,需要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政策及相关细节。我深知自身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匮乏,就经常翻阅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应知应会口袋书》;遇到不懂之处,及时询问同事,并跟随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下乡村学习工作方法。既读“有字之书”,又悟“无字之书”。
渐渐地,我从课堂上的求知 “大学生”,转变为田间地头的虚心“小学生”,向下“沉淀”,汲取理论知识,以勤学之姿奋力书写青春答卷。
枝叶关情守宗旨,为民躬耕显担当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铭记于心的箴言到身体力行的实践,我用脚步丈量天门村,走遍全村241户,敲过“百家门”,坐过“百家凳”。一次次促膝长谈、一趟趟深入走访、一户户细致摸排,让我逐步构建起对村情村况的全景认知,最终完成了一份88页的村情调研报告,涵盖基层党建、走访入户、收入测算、巩固衔接等各项工作。
一张被阳光晒黑的脸庞,两件奔波时刮破的衣服,三个记录着户情的本子……这些都是我在天门村深深扎根的痕迹。
近年来,天门村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经验创建晋中市市级精品示范村,在左权·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建设上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着力打造“砖雕艺术体验村”。从前期收集整理资料到中期录制宣传视频,再到后期讲解砖雕艺术,我都全程参与,并结合培训期间的实地考察及与镇村干部、村民等的深入交流,梳理撰写了《“千万工程”经验助力乡村振兴作用研究——以左权县拐儿镇天门村为例》这一专题调研报告。对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目标,对村内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及发展建议等进行全面阐述。
此外,我用好用足选调生专项经费,购买生活用品,慰问荣获 “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党员和退役军人、监测户,传递组织的温暖与关怀;购置羽毛球、乒乓球、象棋等文体用品,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施产业帮扶举措,向大棚种植户以每亩1袋的标准发放化肥,向牛羊养殖户以每户7箱的标准发放舔砖,助力增产增收;实施教育帮扶举措,向本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发放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传递关心关爱。
天门村的村民是淳朴的。一块香甜的月饼、一句由衷的感谢、一声亲切的“闺女”,这些简单而真挚的互动,如同纽带一般,紧紧连接着我和乡亲们的心,更见证着我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坚实足迹。“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向下“俯身”,体察人情冷暖,以奉献之姿奋力书写青春答卷。
实干争先促振兴,挺膺奋发建新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我来到天门村工作之前,对这句基层工作描述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如今,经过一番脚踏实地的历练,我已深切领悟到其中的艰辛。在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村民矛盾化解、巩固衔接工作等基础任务的同时,还要思考村庄规划建设、产业融合发展、治理效能提升等诸多复杂课题,这不仅是身体力行的“行者”,更是深思熟虑的“省者”。
当我了解到村中有一名初三学生辍学后,便协同包村干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开展了温情劝返,帮助对方重返校园;针对村内参加2024年高考的学生,提供志愿填报参考意见,有3名学子成功考入二本C类及以上本科院校,实现了他们的大学梦;发挥专业背景优势,为学生们开展科普讲座暨 《螺旋式成长——人工智能与终身学习》,激励他们成长成才;参与并服务村“两委”选举事宜2次,为天门村未来发展和村民美好生活投下自己宝贵的一票;高质量完成20余次省市县三级巩固衔接工作检查,针对6条共性问题及1条个性问题建立整改台账。
此外,广泛宣传天门村文旅写生产业,主动担起砖雕艺术馆、陈硕石国画馆的讲解重任,参与相关视频拍摄8次,并在晋中新闻网、左权融媒等视频号上发布,与同事共同撰写文章《白石门下 太行山人——记齐派写意花鸟画大家陈硕石先生》并在《文史月刊》2024年第6期杂志上发表;帮助村中一名热爱绘画的脱贫户在《文史月刊》2025年第1期上发表画作 《农民情深》,增加收入的同时提升其知名度;作为基层优秀宣讲员,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展示《打造“砖雕艺术体验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本村县级人大代表沟通交流,协助其撰写2024年代表建议《天门村地下管网建设》、2025年代表建议《天门村供水设施提升改造》,目前2024年代表建议已被采纳,村内地下管网已初步建成;结合当前我国极端天气频发现状,协助镇党委副书记撰写社情民意 《极端天气下提高农业补贴的建议》;根据村内元宵社火现状,协助镇党委副书记撰写社情民意《民间社火老龄化现象亟待重视》,已逐级报送至全国政协。
慢慢地,我从一板一眼、业务不精的“门外汉”,变成了深入基层、处事灵活的“多面手”,向下“墩苗”,强化实践锻炼,以实干之姿奋力书写青春答卷。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天门村锻炼期间,我始终牢记组织嘱托,以“致广大”的眼光胸怀和“尽精微”的积微成著,扎根基层、融入基层、服务基层,当好村民“贴心人”,做好群众“守护人”,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