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07日

艺术点亮心灯 伙伴温暖同行

山西传媒学院“光影筑梦·艺启共融”服务队让爱绽放云州


  本报记者 郭丽菲 通讯员 高雄兵
  
  “孩子们的笑容是最纯净的礼物,他们的创造力让我惊叹。”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山西传媒学院“光影筑梦·艺启共融”服务队的吴伟伟在大同市云州区服务的经历,让他感触颇深。这份感动,源于一场特别的“伙伴”之约。
  6月28日至7月2日,在共青团山西省委社会联络部的指导下,团云州区委与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团委携手,将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光影筑梦·艺启共融”拓展活动带到了云州区。这不仅仅是一次电影、摄影等艺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真诚与陪伴的温暖旅程。此次活动惠及70余名困境青少年,志愿者们走进了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和云州区特殊教育学校,用独特的美育互动,为视康、听康和培智的孩子们架起了一座感知美、创造美的桥梁。
  
  指尖绘山河 巧手制香囊
  
  手工创作课上,气氛热烈而专注。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灵巧地捏塑着粘土花朵。这些五彩斑斓的作品,最终被巧妙地拼贴成一幅壮丽的中国版图。
  视康孩子用指尖温柔地触摸、勾勒,祖国的轮廓在心中清晰呈现;听康孩子则用手语兴奋地交流着创作的点滴灵感。
  粘土与版图的结合,让家国情怀在孩子们灵巧的指尖悄然生长,爱国教育变得可触可感。
  香包制作活动现场,弥漫着淡淡的草药清香,乐趣盎然。培智孩子在志愿者手把手的耐心陪伴下,认真填装香料;听康孩子则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尝试着不同香料的搭配组合。
  当一个个承载着心意、散发着独特芬芳的香包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时,他们脸上满是喜悦之情。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是一次对民俗文化的芬芳触碰。
  
  用色彩塑自信 光影间心近了
  
  数字填画板课堂成了色彩的狂欢。志愿者鼓励孩子们自由挥洒,大胆表达。每一笔涂抹都是自我的释放,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创作中,突破自我,收获满满的自信与成就感。
  摄影课程更是精彩纷呈。面对听康和培智孩子,志愿者用耐心和巧思引导。一次次的镜头互动,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当快门声响起时,定格的不只是笑脸,更是彼此间滋长的信任与默契。
  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美育活动,如同一把把钥匙,有效帮助孩子们打破感官的障碍,动手能力、艺术感知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更让他们深切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搭平台促融入 聚合力注活力
  
  在服务中提升专业能力、收获无价感动,对于山西传媒学院 “光影筑梦·艺启共融”服务队的师生们而言,这同样是一次深刻的成长之旅,让他们对“教育平等”与“人文关怀”有了更深切的体悟。这支由13名戏剧影视文学、导演、电影美术、摄影、录音等专业的优秀师生组成的队伍,正用他们的专业和创新,为孩子们量身定制服务。
  指导老师王雪燃介绍,他们通过打破感官壁垒,帮助孩子们感受艺术魅力;通过创作课堂,引导他们用色彩、镜头表达自我,提升艺术素养与自信心;通过作品展览、结对共建等形式搭建长效支持平台,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助力构建包容共融的教育环境。
  在团中央“伙伴计划”项目点昊盛里社区,志愿者与社区青年共同解锁了“红色剧本杀”《刀鞘》。背景设定在1948年风云变幻的天津保密局,青年们化身隐秘战线的斗士,在紧张刺激的密电破译、暗号对接中,亲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这场沉浸式的爱国教育主题活动,不仅让青年们深刻感悟了“隐蔽战线”的智慧与牺牲,也让他们更直观地体会到艺术服务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特殊教育发展中的独特力量。
  “志愿服务团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云州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云州区丰富的实践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红色剧本杀’等活动不仅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爱国情怀,也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了多方共赢。”团云州区委书记陈园园说。
  据悉,未来,团云州区委将紧扣时代脉搏与本地实际,深化“伙伴计划”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融合,不断创新形式与内容,在社区教育中引入VR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景,为社区困境青少年开发“艺术疗愈”线上课程,开展更多贴近社区、服务群众的创新实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