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双巧手焊牢矿山“安全链”
本报记者 李茹霞 通讯员 李晓晴
从地面机房到井下巷道,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深夜的值班灯光……在晋能控股集团大通煤业,有这样一群人,她们用专业和坚韧扛起矿井安全运行的重任,诠释了新时代矿工精神。这支由20名女职工组成的机电队女工班组,平均年龄33岁,肩负着全矿35KV高压变电站运行、主要通风机运转等核心任务。
这群“矿山玫瑰”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矿山领域书写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成为保障矿山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红色娘子军”。机电队队长郭志恒评价她们,比男工更细腻,比设备更精准,用专业化解了一次次危机,用坚守换来了矿井的安全运行。
精准守护:变电站里的责任刻度
35KV变电站作为矿井的 “动力心脏”,每一次电流输送都维系着井下千余名矿工的生命安全。
配电工贺艳丽的工位抽屉里,锁着一沓泛黄的《设备异常台账》,从2017年入职至今,她用8年时间记录下137次设备隐患排查细节。2024年8月15日14时23分,刚结束第三次巡检的她在值班室捕捉到一丝若有似无的焦糊味——这是绝缘材料过热的典型征兆。职业敏感让她瞬间进入“战斗状态”:三步并作两步冲向设备区,通过气味精准定位到二号母线柜,迅速断开10KV分段开关,启动一号备用电源……整套操作行云流水,全程仅用时5分45秒,成功避免了因母线过热可能引发的全矿停电事故。“那次紧急处置不是偶然!”班长指着墙上的应急演练流程图说:“她把上千次模拟操作变成了肌肉记忆,光应急手册就翻烂了3本。”
调到变电站仅8个月的赵旭艳,独创了一套“望闻问切”工作法。2023年冬季寒潮期间,矿区气温骤降至-15℃,赵旭艳在例行巡检中发现1号变压器进线柜温度异常,通过触摸确认绝缘子表面已形成薄冰,立即组织人员采用绝缘杆除冰并启动加热装置,避免了因结冰导致的短路事故。在她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这支6人组成的变电站团队累计发现并排除设备隐患92处,创下连续1000天安全运行“零事故”的纪录,让每一次送电都成为对安全的庄严承诺。
创新攻坚:通风机房的智慧突破
主通风机房内,直径3米的风机叶片轰鸣转动,这里是矿井的“肺部”,而主通风机司机魏少艳就是最细心的 “呼吸守护者”。
2023年7月,连续的高温天气让风机配电室温度飙升至42℃,设备显示屏频频弹出过热警报,运行效率下降近30%。魏少艳突然联想到厨房里的抽油烟机——“能不能把热源像油烟一样排到室外?”她连夜画出图纸,提出在外墙开口安装直径300mm的风筒,将变频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风机直接导出室外的方案。
经机电队技术骨干集体攻关,改造工程仅用3天完成,改造后室温稳定在26℃左右,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65%,每年为矿上节省维修成本12万元。“通风是矿井的‘生命线’,我们多琢磨一点,井下工人就多一分保障。”她还对风机切换流程进行优化,将原本需要8分钟的操作缩短至5分20秒,相关经验被纳入《矿山通风设备运维标准》,成为全矿推广的操作规范。
在创新实践中,女工班组形成了“每日学一个故障案例、每周做一次操作总结、每月考一项新技能”的成长机制。主通风机司机李晓晴的笔记本里,贴着238种设备异常声响的波形图,每一种声音都对应着详细的故障分析和处理步骤。2024年3月,她在例行检查中通过听辨风机轴承的异响,提前发现滚珠磨损的早期征兆,避免了设备因缺油导致的抱死事故。如今,团队全员持有高压电工操作证,3人获得集团 “技术能手”称号,她们编制的《通风机故障速查手册》成为矿内新员工培训的指定教材,实现了从“被动检修”到“主动预防”的根本性跨越。
温情互助:娘子军的钢铁柔情
2024年6月,当同事申姐正为孩子中考和婆婆住院的双重压力焦头烂额时,4名女工主动找到班长,提出每人多承担2天工作,为申姐“拼”出了8天的宝贵时间。这种“互助AB角”工作制,是团队为平衡“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问题独创的解决方案。数据显示,她们全年累计顶岗替班135人次,却始终保持100%的出勤率,用姐妹情谊找到了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支点。
在今年矿里组织的拔河比赛中,10名参赛女工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下夜班后顾不上休息,就直奔训练场加练力量,手掌磨出了茧子,贴上创可贴继续坚持。面对连续两年夺冠的掘进队男职工代表队,队长一句“为了机电队的荣誉”让她们拧成一股绳,最终以2∶1的比分战胜劲旅,捧回了冠军奖杯。
工作之外,她们将温情延伸到矿山的各个角落。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为井下职工缝补工作服,为退休老职工打扫宿舍;熬制绿豆汤、冰镇西瓜,到井口慰问一线工人……“这些女同志用专业技能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机,用坚守保证了每日的正常送电、供风,更用温情传递着矿山的温度,让平凡的工作有了不平凡的意义。”机电队队长郭志恒如是说。
当5G+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号角吹响时,她们又率先报名参加新系统培训,立志让每一次瓦斯抽采数据精准达标、每一台智能风机高效运行。在煤海深处,她们以“巾帼工匠”的姿态,用专业诠释责任,以创新引领发展,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新时代产业工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