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09日

在时光褶皱里打捞生命的钻石


  当山西诗人张奕以医者身份转身文学创作时,其诗歌便天然携带着两种基因:手术刀般的精准观察与听诊器似的共情能力。这部跨越十年创作周期的诗歌集《时间都能看见》,通过“时间切片”般的诗歌美学,在记忆的暗房里显影出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的显影液。全书四部分构成的环形结构——从“看见”到“寂静”,经“风”的媒介,最终抵达“并不遥远”的彼岸,恰似完成了一次存在主义的诗意轮回。
  翻开这部诗集,仿佛看见一位手持柳叶刀的语言炼金师,在急诊室的无影灯下解剖时间的肌理。那些被碘伏消毒过的记忆、心电图般起伏的抒情节奏、用病历书写精度雕琢的意象,共同构成一部当代《医林改错》——只不过这次,诗人要修正的不是人体器官的错位,而是被现实生活扭曲的心灵坐标。
  一、创伤记忆的诗化诊疗
  这本诗集最令人震撼的章节当数“虚掩的寂静”这一部分。诗人将父亲病榻前的伦理困境转化为极具张力的诗歌现场:医疗器械的冰冷反光与人性温度的交战、生命长度与质量的哲学辩难,构成现代医疗语境下的《陈情表》。
  在 《父亲的孤独》《写在父亲离开后的第一个生日》等作品中,那些被医疗叙事异化的亲情关系,通过诗歌语言重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诗人以 “诗歌缝合术”般的写作手法处理现代性创伤,这种从医者到诗人的身份转换,恰似古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既记录药石之术,又书写“大医精诚”的生命哲思——用治愈肉体的双手,同时抚慰灵魂深处的创痛。
  二、自然意象的智性重构
  “风带来的”章节展现出诗人对传统山水诗的当代转化能力。在 《白陉古道》《印象大禹渡》等作品中,地理景观不再是简单的咏物抒怀,而是成为文化记忆的存储介质。
  诗人张奕以“花椒树”“槐树”等晋东南的地域符号为密钥,以浓浓的晋东南语言式的写作风格,打开了集体无意识中的乡愁密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张奕对“初霁”意象的创造性处理:将气象学现象升华为存在启示录——雨后天晴的光学折射被喻为 “阳光馈赠的醍醐”,这种将自然科学概念诗化的尝试,正是其医学背景赋予的独特诗意基因。
  三、时间哲学的抒情表达
  诗集的书名《时间都能看见》本身便是充满悖论的哲学命题。在 《当时间静止》《时过中年》等作品中,诗人构建出三重时间维度:物理时间的线性流动、心理时间的弹性褶皱及历史时间的循环印记。
  这种时空观明显受到哲学家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影响,但又被赋予了中国式的抒情表达——“把正午铺在地上”这样的意象,将现象学的时间感知转化为可触摸的质感。诗人通过“旧物”“槐树根须”等共同的记忆载体,实践着一种中国式的记忆唤醒——如同《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起兴手法,在无意识间打捞沉淀于时光深处的生命印记。
  四、沉默美学的当代实践
  《时间都能看见》全书贯穿的“寂静”母题值得读者特别注意。从“虚掩的寂静”到“静谧的跳跃”,诗人张奕发展出独特的沉默诗学:用语言的有限性逼近不可言说之域。
  诗人的这种美学追求在 《保持孤独的姿势》《我爱这样的孤寂》等作品中达到极致,其精神谱系可追溯至陶渊明的“欲辨已忘言”,但又注入了现代人的存在焦虑。诗人将医疗从业者见证的无数沉默时刻——病房里的无言相对、诊断前的忐忑静默——转化为了诗学的明亮能量场。
  张奕的诗歌创作本质上是一场对抗时间熵增的精神仪式。当医疗技术遭遇生命无常的壁垒时,诗歌成为更高级的诊疗方案。这部诗集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现代人普遍的两难处境:我们既渴望科技的精确,又渴求诗意的模糊;既依赖理性的明晰,又向往感性的混沌。诗人用十年的时光沉淀证明:真正的时间魔法,是将临床病历升华为抒情史诗的能力。那些看似平常的“唾沫沫花”“布鞋”等物象,经过诗歌炼金术的点化,最终成为照见生命本质的棱镜。
  而在诗歌的隐秘褶皱里,诗人对父亲的思念化作了一场永不结痂的守望。那些深埋于槐树根须下的记忆,实则是通往父亲世界的根系网络——旧藤椅的吱呀声是未说出口的叮咛,褪色工装口袋里摸出的薄荷糖,至今仍在舌尖释放着九十年代的清凉。张奕以考古学家般的谨慎处理这些遗物,每个细节都是防止父亲被时间风化的防潮剂。当她在急诊室为他人缝合伤口时,或许最想治愈的,是当年那个没能为父亲把脉的春天。这种克制的哀悼,恰似中药柜里陈年的当归,越是封存,香气越是渗入生命的肌理。张奕努力在时光褶皱里打捞的生命的钻石,其实早就捧在了她的手心。 作者 董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