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举措持续探索高水平基层治理模式
本报记者 陈彤 通讯员 赵芷夷
迎泽区作为省会太原的中心城区,存在人口密度大、老旧小区多、治理难度大等现实难题。7月1日,记者从太原市迎泽区了解到,该区以“织密组织体系、凝聚多方合力、推动多元共治”为工作主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补齐补强组织体系短板弱项,持续探索高水平基层治理模式。
“过去,小区管理相对松散。现在不一样了,楼门口贴着党小组组长的联系方式,有事随时能找到组织。”家住迎泽街道省中研小区的居民王师傅说。这一变化得益于迎泽区近年来着力构建的“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组织—楼院(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网络。
在迎泽街道,各小区在公示栏、楼门口等醒目位置张贴了小区党支部书记、楼栋党小组组长、党员中心户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各项便民服务电话一目了然,让群众有需要能找到联系人,遇事能找到党支部。
迎泽区共有103个城市社区、1297个小区。面对基层治理中党组织力量薄弱的突出问题,该区按照“居住集中、利益相关、便于管理”的原则,统筹小区和网格分布,通过“单独建+联合建”的模式,成立531个党组织,85%的小区党组织和网格设置相吻合。
基层治理必须凝聚各方力量。迎泽区采取居民党员“入户摸底”、在职党员“动员报到”、驻地单位党员“上门发动”、物业企业党员“邀约吸纳”等方式,将2.9万余名党员登记入册,分类建立台账,编入小区党组织,形成全员参与基层治理的合力。
凝聚治理合力,选好“领头雁”是关键。迎泽区按照有能力、有公心、有热情、有威望的“四有”标准,推选251名居民党员、选派367名社区干部担任小区党组织书记,选配1768名各类骨干担任小区党组织专职、兼职委员,打造出一支素质优良的“领头雁”队伍。
位于桥东街道的枣园小区,近年来通过多元共治,探索出了一条小区自治的成熟路径。该小区通过党建引领成立业委会,引导居民通过众筹修建小区外墙,整修监控设备和停车场,将收取的停车费“反哺”小区建设,实现了良性循环。
针对不同类型小区的特点,迎泽区通过多元共治精准施策。对商住型小区,派出182名党建指导员,成立135个物业企业党支部,打造“红色物业”品牌;对老旧小区采取“政府主导、街镇兜底、居民自治”的模式进行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迎泽区目前已有62个老旧小区实现了“自行造血”。
“基层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服务群众。”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迎泽区将继续以提升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持续探索符合中心城区特点的基层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