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村沃土 同心燃梦助振兴
本报记者 李茹霞
近日,山西科技学院团委组织的“同心燃梦,伫立乡村”实践团奔赴晋城市陵川县崇文镇,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这支跨专业的师生团队以非遗传承为文化纽带、以历史建筑为精神载体、以分村实践为行动支点,在千年古镇的阡陌巷弄间,书写下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篇章。
让传统技艺焕发现代生机
在陵川剪纸工坊内,实践团成员向省级非遗传承人田东方学习了 “三折九剪”传统技法,将榫卯智慧融入方寸纸间,创作了乡村振兴主题剪纸,让古老技艺焕发现代生机。“剪纸不仅是手艺,更是乡村文化的活态传承。”团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走进布贴画传承人孙军伟的工作室,实践团成员参与制作了“福禄”系列布贴画,见证了百余种产品从设计到成型的全过程,并详细记录了工艺流程,为濒危技艺建立了完整档案。
实践团成员用镜头定格非遗细节,以文字梳理传承谱系,让古老手艺在青春力量的碰撞中悄然叩响通往现代生活的大门。
为千年古建留存数字档案
在西溪二仙庙,实践团成员举起手机多角度拍摄了五铺作双抄的精妙构造,同步录下守庙人口述的 “二仙女孝行”传说。
在始建于北宋的崇文寺,明代大雄宝殿成为数字保护的重点。实践团成员系统拍摄了梁架“减柱造”结构,用微距镜头捕捉雕花窗棂的细腻纹路,在笔记本上详细整理了县志中关于寺院历史沿革的记载。
当古柏苍劲的枝干与历史古建在镜头中交融,封存的历史骤然有了温度。实践团成员完成了两处国保单位的全景影像采集,整理了斗拱结构数据,抄录了明清修缮碑文。通过实地触摸与数字化记录,实践团成员切身感受到古建筑承载的历史印记。
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在尧庄村的玉米地里,实践团成员躬身补种枯损的茴子白;蔬菜大棚里,徒手拔除杂草,采摘的蔬菜在田埂边堆成翠绿小山;农家灶台边,用铁锅翻炒刚摘的时蔬,抗旱经验在炊烟中写入调研本。
小召村的产业矩阵里,镜头成为丈量现代化的标尺。实践团成员冒雨拍摄了该村望子岭生态园的场景,记录下蘑菇厂15-18℃智能温控培育技术,捕捉了砖厂机械制砖的压力韵律,调研了养殖场的科学饲喂模式,录制的影像最终形成《初心映热土,产业兴小召》宣传片,“高校技术对接+产业影像推广”的发展思路为小召村现代化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走进石字岭村,实践团成员开设“山西清凉太行农产品公司临时直播间”,“古法冷榨工艺保留营养精华,国潮包装承袭宋式美学”的讲解引发关注,同步开展的干梆秧歌非遗采录与《乡村记忆》文化手册编撰,让本土文化成为产业振兴的深层滋养。
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
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实践团专程赴尧庄村开展了 “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精神血脉”主题学习活动。在斑驳的烈士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庄严肃立,鞠躬致敬,重温入团誓词,深切缅怀革命先辈。
除参观陵川县档案馆与陵川号兵纪念塔外,实践团还慰问了老党员与退伍军人,聆听他们讲述烽火岁月的亲身经历,深刻体会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此外,实践团还开展了乡村振兴调研、红色文化宣讲等志愿服务。他们走访老党员家庭,记录口述历史;与村民交流学习,用生动形式传播革命火种。
为期7天的活动结束,实践团踏上归程,背包里装着村民硬塞的鲜蔬,手机里载满调研资料,工作清单上列着后续计划,而他们播下的种子正在萌芽——非遗传承的星火、古建保护的薪火、产业振兴的苗秧终将在太行山麓绵延成永不褪色的希望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