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校园与乡村的双轨上绽放光彩
本报记者 刘琴 实习生 苟萧
在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学习区块链工程专业的韩志腾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既能玩转新媒体运营,又能深耕乡村实践;既用镜头记录校园活力,又以专业视角挖掘乡村潜能。
“把技能需求与兴趣爱好融合,再难的事也会变得简单。”这句话道出了韩志腾在校园耕耘与乡村实践中双向奔赴的坚守。从技能淬炼到乡村实践,再到经验分享,他以实干联结校园与乡村,让青春在双轨上绽放光彩。
校园淬炼 多岗位历练夯实青春根基
初入大学,韩志腾便定下“在实践中成长”的目标。他深知,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课堂知识的积累,更在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在校团委青年媒体中心技术支持部任干事时,韩志腾从零开始学习拍摄与剪辑。为掌握好运镜技巧,他对着教程反复练习;为优化视频节奏,他逐帧调整画面与配乐衔接。“有时一分钟的视频要剪五六个小时,才觉得更完善。”这份较真让他的技术得到快速提升。
调任校团委宣传部设计策划部副部长后,韩志腾开始自学新媒体运营知识,研究微信公众号推文标题技巧、排版逻辑与传播规律。他负责的10多篇推文阅读量得到显著提升,一篇校园活动报道更是突破了万次阅读。
2024年10月,韩志腾担任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企划部副部长,审核社团活动方案、主导策划品牌活动成为工作日常。“每份方案都要考虑可行性、参与度和影响力,不能只图‘好看’。”他主导策划的校园社团文化艺术节,以“线上预热+线下互动”模式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参与,系列活动短视频在校园账号点击量破10万。
“每个岗位的转换都是成长的阶梯,有忙碌、有抱怨,却从未后悔过。”凭借亮眼表现,韩志腾荣获校级“优秀工作人员”称号,还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人工智能+”专项赛中斩获二等奖。
乡村实践 探寻青春的另一种可能
带着学校积累的扎实技能和对乡村的好奇,韩志腾踏上了“三下乡”实践征程。随着汽车驶离城市,窗外变为田野和村落,他知道,一场全新的学习即将开始。
此次任务,是为长治市长子县拍摄文旅宣传视频。韩志腾没有急于拍摄,而是带领团队去了乡村e镇、法兴寺、良坪村等点位,记录特色的同时,琢磨如何用镜头展现其独特魅力。“不同场景有不同气质,需用合适的手法让观众感受其灵魂。”
在乡村e镇,韩志腾用摇镜头扫过心然云仓和竹节电商供应链选品基地,让整齐的商品和现代化设备自然呈现,“讲述”乡村产业升级的故事;在法兴寺,以固定镜头呈现队员走过红墙,墙面上“触摸千年古刹温度,领略飞檐斗拱智慧”的宣传语随脚步渐显,好似与历史对话……
拍摄中,良坪村茶坊工业园区改变了韩志腾对乡村产业多是“小作坊”的传统认知。该园区茶叶消毒、发酵、制作等全程在无菌环境中完成。“以往觉得技术设备落后、技能人才短缺是乡村发展的‘绊脚石’,在这里,我看到了乡村产业的出路——用科技赋能传统,用标准保障品质。”
这段实践让韩志腾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他意识到,乡村发展既不能照搬城市模式,也不能固守传统经验,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经验分享 让青春力量在传承中延续
返校后,韩志腾的书包里多了本厚厚的实践笔记,不仅记着拍摄参数和行程,更写满对乡村振兴的思考感悟。他觉得这段经历不应只属于自己,应成为激励大家的力量,于是,他主动组织了分享会,将“三下乡”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谈及实践感悟,韩志腾凝练出“创新、启迪、团结”3个关键词。“创作宣传视频不能沿用老套的叙事框架,要研究当代网民的喜好,用他们愿看、能懂的方式讲好乡村故事。”他以法兴寺拍摄为例,说明了如何结合传统文化与青春元素,让千年古刹的魅力被年轻人感知。
“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任务,更在于获取乡村振兴启发——乡村这么美,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在展示良坪村的茶坊照片时,他告诉同学们乡村产业的发展潜力远超想象。“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团结,只有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克服天气、设备等问题,让想法变成现实。”
“青春的价值不在位置,而在方向。”韩志腾说,他的方向,始终是那片需要青年力量的土地,是那个值得用奋斗守护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