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沟壑变绿电基地100MW光伏刷新“山地速度”
本报记者 陈彤
近日,在忻州市保德县洪涛山脉的沟壑间,由山西建投一建集团承建的100MW光伏项目已成功并网。深蓝色的光伏板沿着山势起伏铺展,将4个乡镇10余个村的2100亩荒地转化为绿色能源基地。作为区域首个集中式光伏电站,该项目年发电量约1.6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6.3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5.83万吨,对改善当地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破局 从广域筛查到精准落点
该项目启动之初,面对平地稀缺与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区限制,项目团队将选址半径扩展至25公里,运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广域初筛,锁定潜在区域,再结合高强度的实地踏勘逐点验证。累计勘查土地超10万亩,详细比对了106处候选地址的地形、地质、权属及生态符合性。通过与市、县两级相关部门的紧密协作,经过6轮方案优化,最终确定了8个建设地块,为项目落地打下坚实基础。
在确定建设地块后,项目团队发现当地陡坡、深壑和松软土质的地形特征将给施工带来特殊挑战。传统固定支架在这种地形下施工效率低——陡坡需要大规模开挖,深壑增加了基础施工难度,松软土质又影响结构稳定性,导致成本攀升且存在安全隐患。项目团队因地制宜采用柔性支架技术,通过高强度预应力悬索在30米跨度内构建支撑网络,使得光伏组件能够灵活地“攀”上陡坡、“跨”过深壑,有效突破了对平坦地形的依赖。相比传统方案,这项技术减少了68%的桩基用量,同时提升了40%的发电密度。
为进一步挖掘有限土地的潜力,项目团队在地形尤为陡峭的局部及柔性支架方阵的间隙中,增补固定支架,形成“柔性为主、固定嵌缝”的高效混合布置模式,将单兆瓦占地面积从行业常规的约30亩大幅压缩至约18亩,土地利用率提升40%。同时,组件统一采用25°倾角,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了发电效率与阴影规避的最佳平衡。
复杂险峻的地形下,人工搬运效率低下,还面临滑坠等安全风险。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柔性支架安装提升设备,通过机械化操作替代人工搬运,使光伏组件的安装效率从日均41块提升至63块,生产效率提升了53.6%,有效解决了山地运输难题,为柔性支架技术在山地环境中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
协同 立体作战决胜刚性工期
面对8个分散地块、工程量大且并网时间紧迫的挑战,项目团队充分发挥EPC工程总承包优势,采用“分块设计、分块施工”的动态协同模式,确保现场问题能即时反馈并迅速融入设计调整,有效避免了进度阻滞。
在施工组织方面,项目团队采用“分标段平行施工,标段内流水作业”的立体施工模式,将8个地块科学划分为4个标段实施平行作业,各标段内部再精细组织放点、桩基、支架组件、电气等专业班组进行有序流水施工。作业高峰期投入800余名人员,实现了多工作面、多工序的高效穿插与协同推进。
在项目团队的全力攻坚下,项目关键节点高效衔接,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内,完成了41个光伏方阵、302台逆变器安装及50余公里集电线路敷设。
如今,这片曾经贫瘠的荒山沟壑已变身为现代化绿色能源基地,发出的清洁电力,通过新建的220千伏升压站高效汇集,再经由52基巍然矗立的铁塔和18.5公里长的220千伏线路,跨越山川,稳定输送至国网岢岚县水峪贯变电站,最终源源不断地汇入国家电网,点亮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