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7月24日
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收官

万名读者线上线下触摸山西民歌“活态基因”


  本报记者 田璐
  
  左权开花调婉转悠长,《走西口》诉说离别思念,以民歌为媒,共赴文化之约。7月20日,由首都图书馆发起,联合山西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共同主办的“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最后一站——“音乐里的太行山·山西民歌赏读会”在山西省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活动吸引了200余名读者参与,现场座无虚席,首都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新媒体平台直播观看量逾3万人次,线上线下共同领略山西民歌的质朴风韵与磅礴气魄。
  
  专家导赏解码民歌里的“文化基因”
  
  山西被誉为“民歌之乡”,全省县县有特色民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收录的1374首民歌印证了其深厚传统。
  此次活动特邀一级作曲、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团长王京荣担任导读导赏专家,系统梳理山西民歌的历史脉络。他以“聆听大地的咏唱”为主题,结合明代《玉谷调簧》刻本、沈德符《顾曲杂言》、冯梦龙《山歌》等文献与现场吟唱,深入剖析了山西民歌的文化土壤、方言特色与音乐形态,从山歌、号子、小调到秧歌、套曲,不同品类映照着黄土地上的生活场景。
  《走西口》中“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三天路程两天到”“难活不过人想人”的唱词,将离别思念推向极致;左权开花调里 “有了心事慢慢来”“爬山越岭寻你来”的婉转,尽显情感的含蓄悠长;而“俺娃蛋,俺娃亲,俺娃长大走关东,深蓝布、佛头青,虾米海菜吃不清”的民谣传唱,则是晋商鼎盛时期的生活印记。
  近年来,山西民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一方面,《一把酸枣》《解放》等舞台剧大量融入民歌元素,演出逾千场,传遍海内外;另一方面,石占明、高保利等歌唱家借助央视平台,在保留民间风格的基础上提升音乐品质,再现山西民歌新魅力。同时,通过建立活态基地、挖掘当代价值等举措持续推进活态传承。
  尽管仍面临作品同质化、传承人才断层等挑战,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正在为增强文化认同、凝聚精神力量注入新活力。
  活动中,华夏之根艺术团的演员们用歌声还原了民歌的生命力。左权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以左权开花调特有的婉转唱腔,再现了太行山区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恋;河曲民歌《走西口》,道尽晋商迁徙的悲欢;柳林民歌 《一圪嘟秧歌满沟转》,用 “一圪嘟”等乡语再现了春节闹秧歌的热闹;定襄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通过公鸡意象隐喻女子情感,展现了质朴炽热的爱情;全体人员合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在“太行山高、汾河水长”的旋律中,凝聚起山西人对家乡的深情。
  
  卷轴落印见证五省民歌“和鸣”
  
  山西省图书馆长期致力于本土文化的保护、研究与推广,省图书馆副馆长赵谞炯表示,此次活动依托省图书馆馆藏,通过田野实录、传承人吟唱与学者解读,带大家触摸山西民歌的 “活态基因”,让这些曾在窑洞、田埂、土炕上生长的声音成为连接五省文化记忆的纽带。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表示,5个月的民歌之旅,完成了跨越华北大地的“声音阅读”,从典籍到传承人吟唱,民歌从纸页跃入生活,成为文化对话的纽带。五省民歌之旅践行着立体化阅读体验、生态化传承场景、跨地域文化交流三重初心,活动整合的文献与影像将上线 “云端”,成为五省图书馆共同的“文化珍藏”。
  在随后举行的收官仪式上,一幅长5米的卷轴在舞台中央展开,上面有百余位民歌之旅亲历者的签名。两位馆长并肩而立,共持一枚钤有“别样的阅读·京津冀晋蒙民歌之旅”字样的特制印章,合力按下鲜红印记,象征华北五省文化脉络的交融共生。而那些珍藏在图书馆里的典籍、回荡在人们心里的旋律,将化作滋养文化土壤的甘泉,让华北大地的“声脉”故事久久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