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05日

青春接力 赓续红色血脉


  本报记者 孟存田 通讯员 马宁
  
  近日,燕山大学“燕溯红途·星火征程”社会实践团在阳泉市进行了暑期 “三下乡”实践研学,青年学子们在浸染着百团大战热血的土地上,以“希望”为钥解锁精神密码,于青春接力中续写红色华章。
  实践团首先重走1940年百团大战的战斗路线,沿当年作战行军路线徒步穿越山地丛林,通过模拟作战、行军场景,切身体会八路军在装备匮乏条件下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钢铁意志。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内,泛黄的作战指令、锈蚀的武器装备、留存弹痕的军用品系统呈现了84年前那场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的战略攻势。通过全息影像、场景复原等技术手段,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八路军在正太铁路沿线实施“破袭交通线”“攻坚拔点”等战术的历史背景与战略意义。实践团成员还在“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的条幅上郑重签名,既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更彰显“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自觉担当。
  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三代人的红色对话温情上演,实践团成员以 “红色传承赋能实践育人”为导向,精心设计了系列互动活动,通过游客代际协同参与的形式,推动革命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他们在麻纸上书写简易“密信”,规范封装于特制信封并缀饰鸡毛,通过手把手教学与沉浸式体验,使革命精神在互动中得到具象化传递,让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非遗竹编画环节,他们以百团大战经典场景等红色主题为创作核心,从竹条筛选、经纬编织到图案构思,手把手教学指导,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在红色主题创作中深化对历史的认知,既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又推动红色故事的创造性转化。活动最后,实践团成员与游客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嘹亮歌声既承载着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又凝聚着对新时代发展的共同憧憬,进一步强化了“赓续红色血脉、共筑复兴梦想”的思想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