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脚步与乡土脉搏共振
●天津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贾弘宁
盛夏七月,当我穿行在灵丘县青檀掩映的村落,农旅融合的活力随处可见。农货成了网红特产,老手艺融进新民宿,从村民的笑脸与肯定中,我看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生动转化。红沙岭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正化作村民开拓市场的闯劲,变作民宿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红沙岭精神纪念馆,展台里那把磨得锃亮的开山锤仿佛还带着凿击的余温,旁边泛黄的工分簿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每天凿岩的尺数,这些细节像钉子,把“坚守”二字钉进每个人心里。在民俗生态体验区,我们体验采摘、民俗项目等特色活动,感受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我们还专门设计了文创产品,临别前向当地党支部赠送了主题T恤,衣服上“艰苦奋斗 生生不息”的标语正是新时代对“红沙岭精神”的传承,也是青年用青春智慧续写新时代奋斗篇章的承诺。
离开时,太行的风带着草木清气掠过肩头。这场实践让我明白,乡村振兴的密码,写在“奋斗”二字里。既要有铁钎凿岩的韧劲,也要有拥抱时代的智慧。当青春的脚步与乡土的脉搏共振,把“小我”放进乡村振兴的“大我”里,青春便有了托举时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