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服务村民 写好驻村答卷
本报记者 孟存田 通讯员 郝静茹
1998年2月出生的王艺燕,研究生一毕业便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选调生,成为共青团阳泉市委组宣部科员,现在盂县上社镇大独头村锻炼。
“我对家乡充满眷恋、对未来满怀憧憬,无论是在共青团阳泉市委学习锻炼,还是到乡村基层驻村历练,我都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感悟前行,收获满满。”王艺燕说。
沉浸式历练“外来人”变为“自家人”
初到村里时,王艺燕对一切既陌生又新奇。白天风和日丽,夜晚风吹树叶哗哗响,泥土的芬芳、田野的广袤、村民的质朴,让她感受到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气息。
面对复杂的村情民情,王艺燕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她安下心熟悉环境、了解村民需求,跟随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走村入户,与村民唠家常、问冷暖,从一开始的“外来人”,逐渐变成大家眼中的“自家人”。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她学会了用最朴实的语言沟通、用最真诚的态度倾听。每一次走访,都让她对乡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为撰写村情调研报告积累了宝贵素材。
日常工作中,王艺燕主动帮助村民复印证件、缴纳话费,送老人去镇里卫生所检查,协助办理大额补助……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让她与村民的距离一点点拉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村民时不时给她送来自家菜园种的瓜果蔬菜,叮嘱她要吃好,让她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有一次,镇里卫生所组织智力障碍村民进行体检。由于村里到镇上交通不便,她就主动开车,带着他们一起前往卫生所,陪他们检查,确保他们不会因为沟通障碍而感到不安。整个过程虽然繁琐,但看到他们顺利完成体检,她倍感开心。这次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驻村工作不仅是完成任务,更要用心去关怀每一名村民,哪怕是最微小的群体,也需要关注和帮助。
田野中实践 躬身实干服务村民
“田野是乡村的主战场,也是实践的舞台。”王艺燕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她积极投身到乡村日常事务中,从庄稼地的春种秋收,到道路修建的现场监督,从环境卫生整治的点滴行动,到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入调研,每一个环节,她都积极参与其中。
在乡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改善人居环境是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一步。为此,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资源,为村里申请了给水管入户项目。王艺燕迅速融入该项工作中,从旁协助,了解村民需求、制定施工方案、现场监督施工。她说,每一个环节的参与都受益匪浅,她学会了如何与村民有效沟通,如何在复杂的工作场景中灵活应变,也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
此外,王艺燕还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整治行动,与村民一起清理村道垃圾、杂草,整治村容村貌。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村里的烈士陵园承载着村民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她主动请缨,和青年志愿者一起赴陵园描补模糊碑文、打扫卫生、修剪绿化带,用特殊方式缅怀先烈。
田地里逐梦 心怀希望助力振兴
除了要处理日常驻村工作,王艺燕还常和村民代表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一次,村里准备推广“就业社保服务村村全覆盖”工程,旨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就业社保业务。她提前准备好宣传单,分发给村民,并耐心讲解政策内容和办理流程。有人表示对政策不太理解,她便反复解释,直到对方露出满意的笑容。那一刻,她真切感受到帮助村民的快乐,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白天忙村里的事,晚上回到住所后,王艺燕便坐在办公桌前,整理一天的工作笔记,梳理村民的需求和困难,规划第二天的工作重点,专注地思考如何为村民多办实事,推动乡村振兴。这些琐碎的记录,是她和村民沟通的桥梁,也是她为村里办实事的依据。此时,孤独不再是负担,而是成长的土壤。王艺燕告诉记者,在这样的时刻,她常常会想起驻村的初心,想起村民的期盼,想起这片土地上蕴含的无限可能。
驻村工作是一场与泥土相伴、与田野为伍、与星空为伴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王艺燕将青春的汗水洒向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乡村的每一寸土地。她表示,未来,将继续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用奋斗和担当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