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25年08月21日
山西省人大代表栗翠田

用双脚丈量民情 以实干诠释使命


  本报记者 陈晓平 文/图
  
  8月15日,省人大代表栗翠田站在原平市子干乡子干村 “中国酥梨基地”的观景台上,指着连片的酥梨、玉露香梨基地向记者介绍:“二十年前,这里还是‘种一坡收一箩’的荒山秃岭,如今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垦荒造林的“拓路人”,到产业兴旺的“带头人”,再到为民代言的“答卷人”,栗翠田用双脚丈量民情,以实干诠释使命,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乡村振兴路上的“领跑人”。
  二十余年如一日,栗翠田将代表职务与本职工作深度融合,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等处都是他倾听民意、汇集民智的“办公室”。
  调研中,栗翠田发现农村集体经济普遍面临产业结构单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对接市场能力弱等“成长烦恼”。他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多份建议中精准把脉,开出“药方”。他呼吁《加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向农村集体经济倾斜》,推动奖补资金更多流向特色产业、深加工等领域,变“输血”为“造血”。
  面对部分古建凋零、民俗技艺濒危的困境,栗翠田提交《加强山西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建议,急呼加大资金投入抢救濒危遗迹、设立传承基金。栗翠田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议中,直指污水管网缺失、垃圾处理滞后等痛点,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参考。他提出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议,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
  他持续关注农业生态,提出《关于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杜绝焚烧》《关于农产品提质、禁止使用激素》等建议。
  他长期关注农业科技创新,多年多次提出 《关于建立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技术推广示范区的建议》和《关于将“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生态创制与产业化应用”列入国家重点专项的建议》。因为该技术应用建议显著的生态和增产效益,已被山西省农业厅列为重点建议予以推进。
  在历经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市、乡几级人大代表的履职过程中,栗翠田提交了上百条建议。
  作为政策落地的积极推动者和受益者,栗翠田深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杠杆力量。在子干村,他带领村民用好政策,不仅率先在全乡11个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的夜行路,更关键的是硬化道路将资金活水精准引向集体经济的“田”。
  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治理融入乡村发展的血脉中。他带领村民在曾经的荒山秃岭上持续种植果树,发展生态经济林,不仅使荒山荒坡变成了花果山,更筑起了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他积极推动落实农村环境整治建议,在村内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子干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了能让文化传承激活乡村魅力,他支持村内修缮保护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搜集整理当地的民俗传说和传统技艺。同时,积极策划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的农事体验、节庆活动,让游客在休闲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也增加了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旅游收入。
  栗翠田常说:“人大代表不是开会时的代表,应该是平时为乡亲们跑腿办事的代表。”在“乡村振兴大讲堂”,他用方言讲解中央一号文件,把“大道理”变成“家常话”,让政策深入人心。20多年如一日,他将代表职务与本职工作深度融合。从垦荒造林到西水东调,从推广技术到开拓市场,从调解纠纷到倡导新风,村中大小事务,他都倾注心血。这份扎根泥土的实干精神,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赖和由衷赞誉。
  栗翠田表示,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的新起点上,自己将继续围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核心任务,深入调研,精准建言,同时也将持续关注“一事一议”等惠农政策的优化落实,探索文化赋能、科技兴农的新路径,积极为引进人才、资本、技术牵线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