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干诠释忠诚 用担当书写信仰
本报记者 陈晓平 文/图
已经70岁的张秀珍至今仍在五台县党群服务中心西米市社区党支部贡献着余热。从1975年9月1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她始终以实干诠释忠诚、用担当书写信仰,生动践行了新时代共产党员和人大代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
因工作突出,她曾两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在基层工作的舞台上,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根群众、忠诚履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用心用情诠释代表担当
参加工作50多年来,张秀珍共帮助残疾人19230余次、孤寡老人18650余次。特别是她担任忻州市人大代表以来,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联动省、市、县人大代表和爱心志愿者为群众解难事19540余次、办实事18630余次,向特困群众和残疾人捐赠衣物98700余件。
勤于学习,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张秀珍向“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采访团介绍,她今年参加了忻州市人大代表在中共湖州市委党校、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的培训,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人大代表,使命光荣、责任巨大。
勇于探索,严格履行代表职责。在履职过程中,张秀珍先后提出《关于加强社区创办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议》《关于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建议》《关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促进社区工作稳步发展的建议》《关于城市贫困户如何脱贫的建议》《关于加强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和《加大社区老年人食堂支持力度的建议》等10多条接地气、惠民生的好建议,得到了忻州市人大的高度评价。
张秀珍还充分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将每周五定为“选民接待日”,常态化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她还将每月15日定为“走访调研日”,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走访、调研、视察、座谈等活动,广泛收集民声、民意,完善问题交办转办督办机制,全力做好办理、答复“后半篇文章”。几年来,她共接待群众480余人次,接收居民反映问题510余条,办结率达100%。
敢于实践办好暖心实事
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张秀珍先后筹资创办了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党建活动室、矛盾调解室、妇女之家、残疾人之家等13处活动中心。
2015年,张秀珍推动创办了托养服务中心,并组建了52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成立20个小组,服务社区680多名重度残疾人。10年来,服务队定期上门开展居家服务活动,并免费为他们理发、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心理辅导等。
2016年,她开始关注社区的困境儿童。她联系对接全国各地的爱心志愿者,开展帮扶活动,将困境儿童从小学一直供到大学毕业,大学每年救助5000元,高中每年3000元,初中每年1200元,小学每年800元。9年来共资助158名孤儿和留守儿童,截至目前,受资助的孩子中已有3人考上了研究生,6人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活动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更为国家培养了人才。
2017年,她推动启动了社区老年食堂,为9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困孤寡老人、孤儿、环卫工人等提供免费就餐服务,还安排爱心志愿者每天按时为80至9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有效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这些民生实事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2018年,她创新开展了志愿服务联网“四单式”服务,即: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居民评单活动,大大提高了服务居民的新路径。
在基层治理中,她积极联合社区党支部成立了7个网格、270个微网格,配齐小区党群服务站10个,创新开展“18710”网格管理法。她还提出创新实施社区、物业、小区三方联动机制,选拔68名优秀共产党员担任楼长和党小组长,积极调动各小区500余名党员和680余名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定期召开三方联席会议,分析、协调、处理小区大事难事。
张秀珍表示,作为人大代表和社区党支部书记,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将加倍学习、继续努力,时刻牢记代表使命,不负人民的重托,全心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脚踏实地履行好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努力成为人民满意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