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博士小院”破解乡土“智力供需脱节”难题
本报记者 郭丽菲
8月27日,记者从团太原市委了解到,阳曲县创新打造“博士小院”,柔性引进多学科博士团队,围绕农业技术升级、生态治理、文化挖掘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度实践,从公路低碳黑科技到乡土文化解码,从闲置资源盘活到科普课堂推广,破解乡村振兴中“智力供需脱节”难题,绘就出一幅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化勘探 让乡土故事“走出去”
在“博士小院”的推动下,太原学院崔阳博士团队深入棘针沟村,成为那里的“文化勘探者”。他们系统梳理村庄的历史脉络、民俗传统与特色物产,着手编纂村级文化志,并策划“豆在展览”系列科普活动。他们还培养学生讲解员,让沉寂已久的农耕智慧走出村落、走向大众。
崔阳表示:“阳曲县蕴藏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亟待系统研究与挖掘。‘博士小院’为我们提供了扎根田野的平台,助力这些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梳理与当代转化,彰显其时代价值。”
如今,村里的老故事、老手艺正逐渐转变为一张张打动人心的“文化名片”。
科学规划 让闲置资源“活起来”
阳曲县生态优良,旅游品牌却叫不响,资源也闲置。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常江博士团队提出了破局方案——构建“生态健康休闲体验型经济模式”,推动自然资源向 “活资本”转变。
常江博士坦言:“阳曲县与山西大学具备天然的地缘和学术合作优势,我们既可以把理论带到田间地头落地生根,也能把乡村实践反馈回课堂,实现理论与经验的双向赋能。”
目前,该团队正通过系统性规划,推动乡村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唤醒这片土地沉睡的发展潜能。
绿色技术 让公路既“牢”又“绿”
在喜跃发集团所在的棘针沟村,一场公路领域的“绿色革命”正悄然发生。徐泉心博士团队研发的沥青路面低碳养护技术和生物基乳化增强剂,不仅将路面寿命延长至8年以上,还大幅降低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推动建材行业向“高性能+环保化”转型。
该团队更是依托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开发出一系列趣味实验课程,向年轻群体普及公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目前,该基地已成功“续期”国家级资质,成为科研反哺地方、知识服务社会的典范。
智力赋能乡村振兴迎来“最强大脑”
坐落于喜跃发集团的阳曲县 “博士小院”,是山西省首个聚焦乡村振兴的博士创新实践基地。从这里出发,博士们不仅带来了科学技术和规划理念,更通过“接地气”的实践,使高端智力与乡土需求深度融合。
从文化焕新到产业激活,从低碳科技到科普教育,多元学科的博士团队用专业与热情诠释了“智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真实内涵。当“最强大脑”扎根乡土,涓涓智力细流正汇成阳曲县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这场“双向奔赴”的振兴之路,既有“智慧”支撑,更具“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