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共青团助推校地合作育人才
本报记者 吕汉富 通讯员 李娜
今年暑假,大同市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对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同实践,为高校学子深入了解大同、服务大同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有力助推了校地合作与青年人才培养。
汇聚服务合力 筑牢实践根基
立足“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大同市、县两级团委坚持从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服务地方中心工作出发,积极履行共青团“汇集资源、架设桥梁”的核心职能,将“党委支持、团委连线、高校联动、社会参与”有机整合,构建大学生“三下乡”实践高效协同的工作模式。
通过争取党委支持,联动其他青年人才工作,团委有效整合宣传、教育、文旅、农业农村、乡镇街道、企业及社会组织等方式,为大学生实践提供助力,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实践的良好模式,实现供需匹配。
团大同市平城区委积极协调党史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源;团云冈区委深度联动文旅、工信等部门,为大学生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场地、人员和史料支持,展现了共青团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担当作为和热情好客的青春形象。
聚焦地方特色 深化实践内涵
大同市、县两级团委紧紧围绕大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精心设计实践路线和内容,打造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项目,确保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有收获、有成长。
在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一线,云州区聚焦黄花产业,接待北京大学等团队深入唐家堡村、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等地,开展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乡村振兴调研与技术帮扶;阳高县依托“阳高红”西红柿基地,支持天津大学团队开展“红色+绿色+科技+文化”四维联动系列实践活动。
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赋能方面,天镇县以长城文化为核心,接待山西大同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团队开展研学、测绘与IP开发。
在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服务方面,灵丘县以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为核心,接待高校团队开展红色教育、史料挖掘、文旅融合研究;浑源县组织大学生在恒山及悬空寺景区参与秩序维护与讲解服务。
这些深度融入地方发展脉络的实践活动,让高校学子真切触摸到大同深厚的历史底蕴、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广阔的未来前景。
拓展合作空间 构建长效机制
大同市各级团组织以“三下乡”活动为重要契机,着力推动学生短期实践向校地长期合作深化,努力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与高校共同发展的持久动力,有效延伸了“三下乡”工作的价值链,为大同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青春动能。
在搭建稳固合作平台方面,团大同市委通过组织座谈交流、成果分享等促成合作深化,组织驻地高校团委与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就高校共青团工作进行座谈;天镇县与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学院、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签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在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方面,大同市各级团组织推动高校在实践成效显著的县区或单位,挂牌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浑源县结合恒山景区的志愿服务实践,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岗或文旅服务实践基地。
在促进实践成果转化方面,大同市各级团组织在充分调研、沟通、对接的基础上,保持校地团组织及部门间的密切联系,为促进高校智力资源、科研成果与地方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打下基础。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实践队在全面调研广灵县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为县域“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下一步,团大同市委将持续巩固和深化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提升服务效能,推动高校“三下乡”实践工作与实习实训、就业实践等重点人才工作深度融合,支持、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来同留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同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