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1月10日

你关心的这些话题有了科学解读

  饮用水“氮气门”、“胶水牛排”、“100%果汁含有纯净水”等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得到权威辟谣。1月6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食品领域权威专家对2016年公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进行解读。
  热点一
  澳洲奶粉被叫停
   2016年5月,国家认监委官网公布,奥地利生产企业Agrana(阿果安娜)集团旗下拥有Holle(泓乐)品牌奶粉被“暂停”。此前,黑龙江食药监局公布了7批次不合格有机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中Holle品牌有3批次。2016年11月,国家认监委官网更新了境外乳制品企业在华注册名单,澳洲乳品品牌——维爱佳、坎珀乳业两家企业的产品被暂停注册。
  ●专家解读
  乳品安全是全球问题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24581批次乳制品,合格率达99.75%。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表示,乳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风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国际乳品安全、原料乳安全和加工安全等因素将影响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我国乳品安全与产品质量水平已显著提升,但风险依然不容忽视,任发政如是说。
   他表示,我国乳品安全问题仍需科学理性看待,消费者信心仍有待提升。
  热点二
  “加工助剂”成热词
   2016年4月14日,南京江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称某品牌包装饮用水中添加了氮气且未标识,并怀疑为工业级氮气。后经江宁区市监局调查后证实工厂并未有违规问题且使用氮气均为食品级,相关主流媒体、行业组织及专家也纷纷就氮气使用的合规性进行公开说明和科普。不过,此事使得 “加工助剂”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它的安全性引发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更深入的关注。
  ●专家解读
  氮气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专家孙宝国介绍,氮气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影响,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作为加工助剂使用。重要的是,在包装饮用水的制造过程中,加入食品级氮气是一项成熟且环保的工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问答的第三十四条规定“加工助剂不需要标识”,所以在包装饮用水中使用氮气作为加工助剂也无需进行标签标识。
   那么,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有什么区别呢?孙宝国指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中作为一个成分而存在的,不需要在最终食品中被去除;加工助剂与食品本身不一定有关,它们一般应在食品中除去而不会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
  热点三
  抗生素滥用成隐患
   2016年2月,据媒体报道,复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监测发现,79.6%的上海学龄儿童尿液中检出21种抗生素中的一种或几种。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苏浙沪地区儿童普遍暴露于低剂量抗生素。研究认为,这种广泛暴露状态可能加重细菌耐药,威胁临床治疗,也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与人群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研究人员还从儿童体内检测出临床已经停用多年,但在环境和食品中经常发现的抗生素含量,可见抗生素滥用不仅是临床治疗的问题,环境与食品也是儿童抗生素的重要暴露源。
  ●专家解读
  有效控制食品源头污染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研究员,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专家刘秀梅指出,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农业养殖领域,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挽救患者生命、防治动物疫病提高养殖效益以及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保障人类的健康与生命贡献巨大。
   “中国兽药总使用量(含抗生素类药物)高于其他国家。”刘秀梅说,“我国养殖业确实存在兽药使用不合理或滥用的情况,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据介绍,食用农产品的源头风险已经影响到了食品安全产业链前端的原料安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科学指导。
  热点四
  果汁配料表引热议
   2016年7月,有媒体报道,消费者在购买标称“100%纯果汁”时发现其配料表中含有纯净水,对此现象表示强烈的不满,认为这是商家故意炒作的一种概念。而有关“复原果汁”的话题也一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
  ●专家解读
  正确理解果汁标注“100%”
   按照国家标准《饮料通则》(GB/T10789-2015)中规定,果蔬汁(浆)是指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采用物理方法(机械方法、水浸提等)制成的可发酵但未发酵的汁液、浆液制品;或在浓缩果蔬汁(浆)中加入其加工过程中除去的等量水分复原制成的汁液、浆液制品。
   而国家标准GB/T21731-2008《橙汁及橙汁饮料》中则规定:橙汁饮料应标明橙汁含量。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小松表示,以上两个国家标准中,均未有“必须标注复原果汁”,或“复原果汁不能标注100%含量”的规定。
   胡小松介绍称,果蔬汁中只回添通过物理方法从同一种水果或蔬菜获得的香气物质和挥发性风味成分,或通过物理方法从同一种水果或蔬菜中获得的纤维、果粒、蔬菜粒,不添加其他物质的产品可声称100%。目前,采用浓缩果汁进行加水还原制作纯果汁是国际通用的加工工艺,并且相较于非复原果汁,复原果汁具有便于保存和运输、降低成本、延长产品保质期等多方面平衡优势。
   此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中要求,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胡小松表示,100%果汁产品在包装上向消费者明示产品配料中含有纯净水,表明该产品属于复原类的果汁。在产品名称前面标注100%,目的是如实告知消费者内容物的果汁浓度。
  热点五
  “胶水牛排”遭“围观”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节目中播出,市场中出售的牛排,其实是用碎牛肉和食品添加剂拼接而成。该节目的播出,迅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声明指出,该节目报道影响了卡拉胶、TG酶甚至食品添加剂行业和食品工业产业链的发展。
  ●专家解读
  “重组牛排”不是劣质肉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介绍说,“重组牛排”也称“拼接牛排”,是借助肉的重组技术加工而成的调理肉制品。当前,该技术已经成为世界肉类加工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
   据悉,肉的重组技术借助机械或添加辅料(食盐、磷酸盐等)溶出肌肉纤维中的基质蛋白,或利用辅料的黏合作用使肉颗粒或肉块重新组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状的原料肉,并赋予调理肉制品良好的嫩度和外形。
   在“胶水牛排”事件中,诸多报道提及次品肉块和肉胶拼接为“重组牛排”,这使消费者很容易误解卡拉胶和“重组技术”。事实上,声称的“次品肉块”,其实是肉的分割或者肉块修整中产生的 “碎肉”,绝不等同于“劣质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卡拉胶不得用于生鲜肉(包括牛排)中,但可用于重组类的肉制品中,且必须在产品包装的标签上明确标注,在规定的限量内使用卡拉胶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对于调理肉制品的选购,王守伟表示,如果标签中配料表出现“其他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则可能为“重组牛排”。
  据央广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