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1月11日
临汾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 潘晓霞

以最低费用给病人最佳治疗

  本报记者 孙梦钊 程锐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构筑山西卫生人才高地。
   行医过程中, 潘晓霞把每位患者都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总是热情耐心、不厌其烦地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每诊治一位病人,她总是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给予关心,尽量使每位病人都能以最低的医疗费用,获得最好的治疗方案和效果。
  执业理念
  不轻言放弃
   二十多年来,潘晓霞不知道在手术台旁度过了多少个不眠夜,奔波于病人床边,细心察看、认真诊治,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给病人以光明;更不知道有多少次,她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抛却了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加班加点,忘我工作。
   去年9月份,潘晓霞曾接诊了一位30岁的患者,一年前因右眼上睑有一肿块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睑板腺囊肿并行手术切除,但术后伤口一直未愈合,遂来到临汾市人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右眼上睑睑板腺癌。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患者放弃了去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机会。考虑到患者还年轻,潘晓霞不想就此放弃。
   经与患者沟通,她决定迎接挑战。患者为恶性囊肿,手术切除后,眼睑重建是一大难题,对此,潘晓霞先给予肿物活检,确诊为恶性肿瘤,术中行肿物冰冻,尽可能保留眼睑,设法行右眼上睑缺损重建。为给患者省钱,他们找异体巩膜作为睑板替代物,自体肌肉、皮肤做滑行瓣来修补,并闭合眼睑。
   3个月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外观无畸形改变,潘晓霞感到十分欣慰。
  以患者为先
   去年,潘晓霞在临汾市人民医院率先开展了RS型泪道再通管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RS型泪道再通管为硅胶成分、质软、舒适度好,具体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术中无需鼻腔勾取及打结,其结构更适合人体生理结构,且植管过程操作简单、时间短,留置期间舒适无异物感;二是术后不用固定,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美观;三是取管简单方便,无需麻醉,尤其适用于儿童;四是术后无需担心泪点和泪小管的撕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工作中,她总是这样时刻把病人的需要做为第一要务,牢记责任、不忘初心、无私奉献,以严谨的作风和包容的爱心,践行职责、服务患者,赢得了病人的好评和同事的尊敬。
   2015年腊月三十晚,潘晓霞正在家里忙着包饺子,突然接到医院的电话——原来,科里来了急诊,病人因赶着回家过年不幸发生车祸,导致泪小管断裂、眼睑撕裂伤,需要马上手术。她立即放下手头的活儿赶到医院,与值班大夫一起为患者进行了及时的整形缝合手术,将病人的损伤和痛苦降到最低。当她处理好病人,弄妥一切返回家时,央视春晚已过了一大半,时针正指向十点四十五分……
  医患和谐
  从未有争执
   二十多年来,潘晓霞毫不懈怠地履行着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工作,并因此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作为眼科大夫,她尊敬每名患者,珍惜每双眼睛,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不与患者发生争执,与病人缔结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了多数患者的信赖与赞誉。
   工作中,她坚持高尚的医德医风,高度敬业、认真负责,经常为了救治病人而废寝忘食,多次拒收病人的红包和吃请,始终保持了人民医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她把患者看作自已的亲人,总是热情耐心、不厌其烦地解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每诊治一位病人,她也总是换位思考地去关心病人,尽量用最低的医疗费用,使其得到最好的治疗方案和效果;善良的品质,使她对患者怀有普遍的同情心,遇到贫困患者需要帮助了,她会用自掏腰包伸出援手,甚至会组织全科医护人员为其捐钱捐物……在她身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惠民实例
  技术要过硬
   “技术才是硬功夫,救人才是硬道理。”是潘晓霞常说的一句话。她认为,作为医生,在技术上一定要硬过关过硬关,在思想上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患者负责,也能为患者负责。做医生,就要在一次次的治疗中积累经验,练就“火眼金睛”的能力,带着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去行医。
   2015年,为了提高技术水平,潘晓霞抛家离乡远赴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学院系统学习各类眼部整形,回院后采用最前沿技术开展了上睑下垂、睑内翻、复杂眼睑肿物切术后的眼部整形及眼眶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2016年,她又在院内率先开展了RS管泪小管内植入治疗泪道断裂和阻塞手术及玻璃体腔注药术应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给患者带去了福音。
   潘晓霞,女,1972年5月出生,副主任医师,现任临汾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山西省医学会眼科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小儿眼科组成员、临汾市医学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各类医学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被评为科室年度考核优秀和医德医风模范。
   擅长:各种眼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是眼部整形手术,比如复杂眼睑整形及眼部美容手术等。
   上图为潘晓霞,每诊治一位病人,她总是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给予关心和照顾。
  本报记者 程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