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3月01日

红军后人助贫困生求学

  本报记者 宋蓉
   “叔叔你好,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已经被上海的一家公司录取,如果不考研的话,我毕业后就可以去那里上班了。”昨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离退休管理中心副主任杨兵兵读着刚收到的一条短信,非常高兴,“这小子还真有出息”。
   随后,他向单位同事打听了短信中所说的上海公司的发展前景,被同事反问:“你打听这干什么?你孩子不是早就工作了吗?”几经追问下,同事这才知道,杨兵兵连续四年默默资助江西的一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捐助
   2013年夏,50多岁的杨兵兵携爱人带着儿子儿媳回到阔别三十年的老家——江西修水省亲。相聚之时,一位亲戚不经意的话语拨动了他的心弦:“咱们家乡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还有一些因贫困上不起大学的孩子。”第二天天刚亮,他就找到当地的关工委,希望能资助一个孩子上大学。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中,他对名叫曹忠的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父母都是农民,曹忠上小学时,母亲患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没有了劳动能力;2013年4月,曹忠面临高考,父亲又病倒了,家里更是一贫如洗;曹忠还有个妹妹在读中学。因此,当收到华东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一家人顿时又喜又忧。
   杨兵兵当即表示,每年拿出4000元帮助这个孩子完成学业。“我父亲是一名从江西走出去的老红军,作为他的后辈,我理应做些什么。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这些钱从日常开销中省省也是有的。”
  回报
   捐助四年来,杨兵兵从不联系曹忠,也不让江西当地关工委的工作人员向其透露自己的联系方式,为的就是不让孩子有心理负担,好安心求学。
   转眼,曹忠升入大四,在上海实习期间受到实习公司的肯定并表示,如果曹忠愿意,大学毕业后可以到公司工作。为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杨兵兵,曹忠反复恳求家乡关工委的工作人员,终于得到了联系方式。曹忠表示,每年收到资助,但却从没见面或是打一通电话,他明白,杨兵兵是不想给自己造成负担,但自己有工作的好消息,还是想亲口告诉杨兵兵。
   “其实他有出息,不就是对我帮助他最好的报答吗。”杨兵兵十分欣慰地说。
   其实,杨兵兵不知道,他的行为已经不知不觉影响了曹忠。进入大学后,曹忠加入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从外联部的一名干事,到慈善义工服务队的副队长,再到学校青协中心理事长,在杨兵兵的影响下,曹忠一直怀着感恩之心,尽全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