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3月01日

谨而信

  yī guì jié bú guìhuá shàngxún fèn xià chèn jiā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duì yǐn shí wù jiǎn zé shì kě zhǐ wù guò zé
  对饮食 勿拣择 适可止 勿过则
  【注释】[1]贵:重视,看重。[2]华:华美,华贵。[3]上:地位高的人。[4]循:遵守。[5]分(fèn):因身份地位所规定的礼制。[6]下:地位低的人,贫穷的人。
   [7]称(chèn):适合。
   [8]家:指家境的实际情况。
   [9]拣择:挑选,指挑食。
   [10]适可止:有的版本作“食适可”。有的版本作“食适口”,不可取。
   [11]过:超过。则:规则,度量。【译文】
   衣服看重的是洁净,不追求华美。地位高的人家要遵守礼制,不能超越规定;贫穷的人家要根据家境的实际情况而穿着,不要攀比富人。
   对于饮食,不要挑剔。吃东西要适量而止,不要过饱。
  【讲解】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出于虚荣的心理,小孩子们往往爱和别人比吃穿用度,比阔气,比排场,这其实是一种低级趣味的表现。人们真正应该追求的不是这些浮华,而是在品格、学问、才干、成绩方面表现优秀。
   对于富人而言,虽然有钱,也不应该过度奢侈。中国古代有相关的礼制规定,就是为了约束富人的行为而制定的标准。对于穷人而言,儒家提倡在花钱方面“称家有无”,适度消费,反对攀比。
   《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这段话的译文是:“穿着破旧的棉袍子,和穿着狐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觉得羞愧的人,应当只有子路吧?”子路是孔子的优秀学生,虽然衣着寒酸,但他在富人面前却一点也不觉得气短,就是因为他品格、学问、才干、成绩很优秀,所以底气很足。
   朱熹《训学斋规》:“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这段话的译文是:“衣服穿久了,就不免会变脏,需要勤洗涮,有了破损要缝补。即使上面全是补丁也没妨碍,只要不破不脏就行。”这都可以视为“衣贵洁,不贵华”的典籍依据。
   《礼记·月令》:“乃命司服具饬衣裳,文绣有恒,制有小大,度有长短,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带有常。”这段话的译文是:“于是命令掌管服饰的官员全面整顿人们的穿着,刺绣的图案要遵守定规,形制有固定的大小,尺寸有固定的长短,衣服有固定的数量,必须遵守已有的规定,帽子和衣带有固定的样式和材料。”这就是“上循分”的典籍依据。
   《礼记·檀弓上》:“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子游曰:‘有亡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豈有非之者哉?’”这段话的译文是:“子游请教丧葬器具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而决定。’子游说:‘根据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有什么标准呢?’孔子说:‘有钱人办丧事,其规格不能超过礼制的规定。如果是穷人,能把死者的遗体包裹起来,立即埋葬,用绳子把棺木放进墓中,难道还会有人非议吗?’”这就是“上循分,下称家”的典籍依据。
  对饮食 勿拣择 适可止 勿过则
      小孩们往往爱挑食,不喜欢吃的饭食便不吃,对于喜欢吃的东西,吃起来便没有节制。这是一种不好的做法,对身体健康也没有好处,应该让他们改掉这个毛病。
   朱熹《训学斋规》:“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这段话的译文是:“对于饮食的东西,不要争执多少和好坏。”这就是“对饮食,勿拣择”的典籍依据。
  据《弟子规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