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3月10日

摆摊残疾人教出个博士后儿子

  本报记者 高朋
   在太原市山右巷社区,住着这样一对夫妻,丈夫杜英朝因患小儿麻痹症肢体残疾,妻子金林娥没有稳定工作常年打工。即使如此,夫妻二人却很积极乐观,还培养出一个博士后儿子。这个家庭勤俭节约、以善塑人的好家风,在社区里传为美谈。
  脸上总有笑容
   日前,记者在社区干部带领下来到杜英朝、金林娥夫妇家。不大的屋子被夫妇俩拾掇得干干净净。杜英朝说,他出生在山右巷,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8年,家具、电器大多是他和妻子结婚时添置的。儿子有出息,日子好过多了。杜英朝现在是社区里的残疾人协管员,哪位残疾居民家里有啥事,杜英朝总会去帮忙。总是笑嘻嘻的老杜,是社区有名的“热心肠”。
   夫妇二人育有一儿一女。杜英朝说,虽然曾经的生活不容易,但他和妻子从不把坏情绪带给儿女,一家人积极乐观,儿女也都阳光开朗。
  困难总会过去
   上世纪90年代,杜英朝下岗待业,家庭重担落在了妻子金林娥一人身上。妻子没有抱怨,最多时打两份工。杜英朝看着妻子一人受累于心不忍,就摆了个摊子,每天早出晚归补贴家用。
   “我开始摆摊那年,儿子女儿刚上初中。中午时候我不回家,儿子女儿轮流给我送饭。周末不上课时,他们还帮着我出摊、收摊。”说起这时,老杜抹起了眼泪。他说,两个孩子从小吃了不少苦……
   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家四口人在生活中特别节俭。夫妇俩一件衣服最少穿五六年。特别是金林娥,以前下了班五毛钱的公交车都不舍得坐。再苦再累,只要一想到儿女,夫妇俩一下子就能缓过来。杜英朝说,儿女都很懂事,学习上从没让他和妻子费过心。
  儿子学有所成
   儿女上了大学以后不仅再没问家里要过钱,偶尔还会寄些钱回家。如今,杜英朝儿子考到了中国科学院,女儿在旅行社也干得不错。杜英朝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儿子从上初中开始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学校,这个习惯保持了6年。有一次,杜英朝早晨路过儿子就读的高中,看到儿子坐在校园的长廊里学习,当时是四五月份,早晨室外温度挺低,杜英朝心疼不已。
   街坊四邻都羡慕杜英朝培养出这么出色的儿女,杜英朝说:“我没啥秘诀,我就是从小教育孩子们,做人比学习更重要,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家里虽然困难,但我从没和孩子们说过‘你必须好好学习’之类的话,没给孩子太多压力。”
   如今,杜英朝白天在社区里工作,下了班在小区里看大门,每天晚上就睡在一间四平方米的简易房里。儿子说以后接他们夫妻去北京住,他向往未来在北京的生活,但也不舍得家乡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