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4月07日
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吕艳华

让学生爱上《诗词大会》

  本报记者 刘丽红
   一天下课的时候,姝姝(化名)跑来和吕艳华聊天。她仰着头问吕秀华,有没有看《中国诗词大会》,还说,每次播出她都会看,上面的好多诗她都会。吕艳华笑着摸摸她的小脑袋:“当然了。不然,不就白教你们背那么多东西了嘛!”浩浩(化名)也挤过来,抢着告诉吕艳华,他也会背很多呢!有些没学过的他还能猜出来。然后,好几个孩子问吕艳华,如果还有第三季的话,他们能不能参加……
  见证诵读带来的变化
   “老师,您想不想参加 《中国诗词大会》呢?”一天,姝姝跑来和吕艳华聊天。吕艳华停止收拾书本,弯下腰去听她的下文。她仰着头说:“每次播出我都会看的,他们背的好多诗我都会。”浩浩也挤过来,抢着说:“就是,我也会背很多呢!有些没学过的我还能猜出来。”他的小表情颇为得意。
   对于这一点,吕艳华毫不怀疑。背诗背多了,依着诗词的规律判断一首诗的上下句,还是有可能的。这届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跟着吕艳华在课余学习传统经典。近两年的时间里,已学了 《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千字文》《幼学琼林》《孝经》《唐诗宋词选编》。今年又开始了《诗经选编》的学习。“虽然说挑战诗词大会,也许还差得远。但是,一般中学生常见的一些诗歌典故,他们也已经知道不少了。”吕艳华说。
   去年秋天的时候,杰杰(化名)去了公园回来练字。下笔就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把他妈妈惊讶坏了。可他不以为然地说:“我们背过的呀,今天看见的不就是那样的景色吗?”
   事实上,班里很多家长都从孩子的成长变化和旁人的羡慕中,感受到了诵读经典的好处。比如璇璇(化名),一开始背的时候很费劲,感觉一直很吃力,可是,半个学期后,她妈妈很高兴地说:“和从前幼儿园的同学一比,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已是大不相同了。”现在的璇璇才不会发愁背课文呢。“诵读经典不仅积累了语言,也提升了孩子们的记忆能力。”吕艳华说。
  利用零碎时间学习
   众所周知,学校的课时安排是很紧的。吕艳华就把所有零碎时间抓起来,充分利用晨读午读和大课间的时间边读边讲,然后领着孩子们拍着手读,分着小组读,对句接龙读。虽然每天不过半小时的时间,但一天天攒下来,也学了不少东西。
   “光有在学校老师领着学是远远不够的,积累这种事,如果只是念一念,很快就会忘记的。”为此,吕艳华开通了“在经典中成长”QQ群(以前没微信)和微信群。她让孩子们把自己其他的零碎时间捡起来,每天读够七遍并上传音频,然后,吕艳华来做点评。后来,又把家长们带动起来,大家排了评价轮值,每个轮到的家长都很认真地收听每一个孩子的音频,以鼓励为主做出评价建议。孩子和家长都很在乎这个评价,每天都会很认真地对待这个“固定作业”。这件事家长们做得很好,音频的上传,即使是过大年都没有间断过。
   同时,为了配合《声律启蒙》的学习,吕艳华还给大家讲对对子的知识和一些有趣的典故,每次都出一些对子和大家互动。学习《孝经》的时候,利用寒假时间在群里用语音来讲解。寒假里听着吕艳华的讲解,已经进入大学校门的孩子也颇受影响,过年时,给父亲磕头拜年。
  吟诵让文字变鲜活
   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一些孩子背诵困难的问题,吕艳华学习了吟诵。然后,把吟诵带进经典诵读中,孩子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种读书方式。“这种半吟半唱的读书方式,把简单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不必多解释,诗词的情韵就流淌而出,背诗这件事变得美好起来。”吕艳华告诉记者,她没有要求必须背会,只要求认真听老师的示范音,多练习并上传音频就好,可是,她发现孩子们基本上都记住了。当她听到一向胆小的磊磊(化名)很帅气地唱完《关雎》《殷其雷》《螽斯》时,心里真的是很欣慰。
   一次,好容易挤出来一节课给孩子们做读书交流展示平台,孩子们却提出:“我想和好朋友一起吟诵展示,可不可以?”于是,那节课就变成了吟诵展示活动。不过,他们最开心的还是在放学路队里口得瑟一下,只要一起诗,开口便唱起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边唱边走,等到接送点时,刚好唱到《葛覃》的“言告师氏,言告言归”,便立定站好,定要唱完“归宁父母”才笑着解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