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6月16日
关注山西高校戏剧季

太原理工大学 自编话剧再现《高考1977》

  本报记者 赵云云
   1977年,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今年,恰逢恢复高考40年,太原理工大学23名在校学生自导、自编、自演了话剧《高考1977》。
   昨日,记者走进太原理工大学,话剧《高考1977》正在有序排练中,该剧主要讲述了1977年,知青报名参加高考时的纠葛和报名后的喜悦之情。校团委相关负责人透漏,话剧《高考1977》在高校戏剧季导演组的帮助下将于6月18日面世。
  走访校友确定剧本
   “接到要排练戏剧的相关通知,我们就开始选择剧本。最初,我们选的是经典剧本《山楂树之恋》中的片段,主要反映那个时代的青年如何成长,如何面对人生的课题去抉择,体现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和时代精神。但后来和剧组多次商量,还是希望能有原创作品,经过反复研究,我们把目光定格在了‘高考’。”太原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闫新说。
   “高考在历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个好题材,也是一个大题材。致敬那个时代的青春,选择恢复高考主题无疑是最佳的选择。”闫新表示。
   为了能写好剧本,剧本撰写团队走访了太原理工大学部分77级校友,同时也通过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学习了解1977年高考的北京资料。1977年,太原理工大学77级校友中人才济济,太原理工大学原校长吕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段富、机械学院原副院长轧刚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为高校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话剧演员于晋说,在走访期间,“青鸥奖”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启示。“青鸥奖”是太原理工大学1977级旅美校友郭小青、周渭鸥夫妇于2016年捐资设立的,10年出资100万美金,奖励在校优秀教师、优秀人才、优秀学生,旨在回馈母校的培养,激励师生继续奋发有为。“在今年的‘青鸥奖’颁奖仪式上,周渭鸥女士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当年恢复高考首批录取的经历和在母校求学的经历,畅谈师生情、同窗情,给了我们很大的精神鼓舞。”于晋说。
   经过走访校友收集素材,学校“三毛剧社”撰写组和老师反复推敲、琢磨,在整个戏剧季导演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最终确定了剧本。剧情选择了报名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再现了知青内心的喜悦与现实的冲突,真实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情与理、爱与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
  每天排练八小时
   “我们理工大学的同学创作参演这样一个话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有演员都没有表演专业基础和背景,都必须现场学习,用专业的演出技巧和举手投足去表达主题思想。”导演王凤海说,那段时间,大家每天都要排练八个小时,一个动作演员们可能要反复无数次,手脚都酸麻了,还要克服学业考试的压力,排练的时间与课程冲突,还要花更多的时间用自学落下的课。即使这样,没有人抱怨与放弃。
   在一次又一次的排练和演出中,话剧《高考1977》的演员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如何坚守信仰。
   “在这次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团结一致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想做一份事业,优秀的团队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付出,我相信一定会有回报。”演员程鑫雨深有感触地说。
   “排练话剧,同学们收获真的很大。”闫新告诉《山西青年报》记者,同学们在排练中理解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会了感恩,懂得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遇、时代机遇、历史机遇;学会了奉献,知晓了小角色也有大精彩,同样是成就,甚至爱上了戏剧表演,在心中播撒了一颗艺术的种子。大家在戏中体味家国情怀,在戏中感悟人生真谛,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当代大学生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