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6月30日
篆刻艺术家赵盛强

方寸印间十二生肖显万千姿态

  本报记者 杨伟义 王薇
   太原篆刻家赵盛强有间31平方米的工作室,名叫“古槐堂”,里面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槐树”,意为千年古树生生不息。
   屋子里是赵盛强按老家晋中的乡下风格打造的,文房四宝随处可见,一串风筝下的木格子里,上上下下摆满了圆的、方的石头印章,其中数“十二生肖”最多,赵盛强刻了12年的属相,从没腻烦过。
  篆刻 12年刻下40套 没有重复
   赵盛强是晋中祁县人,晋中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祁县美术馆,从事绘画方面的工作。由于加盖印章的需要,他便琢磨起了篆刻技艺。
   “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印章并不以“印”为称,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的名制才有了明确的规定,如皇帝用印称“玺”,一般的只能称“印”。
   到了汉代,制度有所放宽,“诸侯王”、“皇太后”皆可用玺,其他一般的官印都称为“印”,”唐代的皇帝用印也有称“宝”的。自宋至明,印章又有了 “图章”、“图书”、“押”、“关防”等称法。
   印章的章法,在绘画上叫构图或称经营位置,即在一方印章内,不论是字的多少、笔画的繁简、印的大小、文的朱白,均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篆刻人需安排好字与字间的距离、笔画间的疏密、曲直、虚实和穿插等,并注意好留白。
   赵盛强学习篆刻是从临摹名作开始的,先用墨笔在石头上画好轮廓,再用刻刀一公分一公分地往下刻。一开始临得不像,做得多了,手便巧了起来。为了让自己进步得更快,赵盛强每刻完一个,都要请朋友们给点意见。
   生肖印的起源,与铜器制作有关,它的形成取自鼎彝单个花纹的模子。在古代,人们不止刻十二生肖,还会刻飞禽、走兽、虫鱼、楼阁等,看起来形象生动、具有浑朴自然的美感。
   刻生肖印是赵盛强的拿手活,它又称肖形印、图形印,看起来形象生动、极富创造力。12年来,赵盛强每年都刻,攒下了不下40套。
   “它们都是我做的艺术品,既图了个好看,也图了个吉利,同样是十二生肖,我做了这么多套,没有重复的,一套比一套刻得生动。”赵盛强说,现在有不少画家都喜欢在作品上印只动物,鸡年就印个长尾巴大公鸡,猴年就印个拿仙桃的灵猴。
  技法 学习领会中 临摹变创作
      赵盛强刻刀下的生肖印,并不是他凭想象做出来的。平日里,他每到一处村落,都要进当地人家里看看,从一幅剪纸、一张刺绣和一尊雕像中获取灵感,通过与人们的聊天去了解作品。
   慢慢地,赵盛强不再像起初那样一无所知地照搬素材,不再觉得只要刻好就行,而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开始翻看和篆刻有关的书籍,研究那些奇趣的民间符号从哪里诞生、有什么喻意、它的造型美在什么地方……赵盛强学习着、领会着,渐渐地,他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石头中,从纯粹临摹一步步过渡到了自己创作。
   有一回,他见百姓家的照壁上有一只活泼俏皮的“鹤”,知道这是辟邪的吉祥之物,回去后便做了一番改动,在“鹤”旁边刻了朵梅花,取名“梅赤鹤子”,以赞美高洁的品质。
   “很多动物在你的作品中会拟人化,比如,你让一条普通的‘蛇’烧香、喝酒,赋予它人的思想,这块石头就活起来了。”除了属相,赵盛强还刻过鱼、乌龟、凤凰,它们原本就有吉祥、辟邪之意,蘸上红印泥后,更是逼真。
  传承
  学习的人多 成才的人少
   要想突出一件篆刻作品的美感,主要还得靠刀法。人说刀法应该求笔意,即篆刻人要用刀子表现出字的结构及笔法,明清印人曾说:“章法字法虽具,而丰神流动,庄重古雅,俱在刀法,要能在肥中有骨而无臃肿之失,瘦中有筋而无枯槁之弊。”
   当今大学的书画专业里,开设了“篆刻”这一门课程,让学生体验用刀写字与用笔写字的不同,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作为太原师院的一名教师,赵盛强通常是教学生们刻汉印。
   在他的眼中,篆刻并不是一件难事,人们学习一年后,便差不多可以入门了,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课堂说这点知识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于是,他们提出了到老师家里学习。
   “这门课原本只是给大一新生开的,结果有的学生一学就是三年,他们在课堂上打基础,来我这儿就是拔高了。”
   年轻人有热情学习,赵盛强也有信心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但他坦言,虽然学习的人多,能成才的人却很少,要想钻研下去,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多到外面走走看看,增强自己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