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7月19日
—— 张绍勇人物访谈 ——

方圆兼备 流诸笔端

  张绍勇 字砚卿,号文溪堂主人。1975年生于太原,山西交城人,现为中国邮政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古交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太原市青联委员。书法作品曾获全国“土地杯”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太原市建国50周年书画大赛一等奖。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邮政书展、山西省书展、山西青书协展等。
  
  本报记者 杨伟义 张炜
  
   山西青年报:很多人认为学书要趁早打基础,练就扎实的“童子功”,请问您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张绍勇: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它是我多年来萦绕心头、难以割舍的情结,我始终被它散发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作为汉字的书写者,我认为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兴趣,首先得喜欢它。俗话说:“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
   我认为在青年时期,学习书法反倒更利于书法水平的提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书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力,欣赏力也相应提高,这些会自然而然地作用于书法练习。对书法练习中的笔画处理、间架、空间、章法都更容易理解,并且容易形成自己的判定,最终容易形成自家的风格。
   而对于学书法要趁早,从少年时期抓起,我想大致的原因是为了让小孩子更利于认字,或者更早地接触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其目的在于接受熏陶,而不在于把字写到书法家的水平。
   我真正学习书法,是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喜欢文学和诗歌。渐渐发现文学和文字是相通的,很多字都是象形字、会意字,对于汉字有较深的理解。所以,我在学习书法的时候,更容易表达字背后的意思。
   山西青年报:有人曾说书法的“功夫在字外”,要带着思考去学习,您是如何在字外下功夫的呢?
   张绍勇:在学习书法上,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书法,由于学养的缺失,写出的字会显得轻浮,缺少厚重感。
   为提升个人文化修为,我先后在山西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文学院进修。学习中国文化及诗歌、散文的创作,进一步提升对书法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也曾先后在中国书画函大和中国书协研修班学习,从楷隶行草书等方面进行描摹、临写。
   随后,我被隶书的“金石味”和“古拙感”吸引,开始主攻隶书。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这方面,我临习《西岳华山庙碑》、《张迁碑》、《史晨碑》、《石门颂》等较多。
   于行书,初临《兰亭序》、《圣教序》等,后被米芾、黄庭坚洒脱的个性和情趣的笔墨所折服,近年一直在宋人笔意间游走。
   山西青年报:所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怎样理解书法的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神韵”呢?
   张绍勇:学习书法,注重临帖。透过书法,研究这个人背后的个性、性格。
   宋人“尚意”,他们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特别强调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
   这样,书法艺术就与人的品格性情有了直接的关系。即它所传达的情趣、学养、品性、胸襟、抱负等精神内涵。在学习米芾、苏轼的作品、信札间,感受满满,正所谓“书如其人”、“字如其人”。
   现在的我仍每日临帖,临帖仿佛是与古人对话。比如临米芾的帖,通过看他的字,体会一笔一划间,米芾的人品、学养等精神内涵,这是值得我们现在人所学习的。我享受临帖,这是不断和古人沟通的过程,重在体会其内在的涵义。感受古人优秀的人品和书法技巧,纠正自己的书法写作。
   山西青年报: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学书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对于学习书法您有怎样的感悟呢?
   张绍勇:在书法学习我有几点认识。一是选碑帖,可选自己喜欢欣赏的,去书店博览一番,选适合自己的就好。
   二是临帖、意作、观展、揣摩,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挑选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字贴在墙上,远近观摩,自己纠正。觉得不满意了,再写再贴,再更正,这样会不断提高。
   三是贴近生活、靠近实用,写的被大众所认识很重要,技术应在艺术之先,正所谓“雅俗共赏”才好。
   同时,继承与传承很重要。学习书法更多的时候是与古人对话,从书法作品中读懂字。在做到入帖的同时努力学习出帖,古人观“屋漏痕”、“锥画沙”、枯藤之遒劲、古树之盘根,融入书法,无不使书艺大进。
   除了上面所说,我个人认为学习书法还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整体形态:力求神形兼备;二是点画结构:结字比用笔更重要;三是墨色组合,力求笔墨变化。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法艺术不需要刻意安排做作。一幅书法作品应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由于工作缘故,我一直关注书画题材的邮票。近年来中国邮政陆续发行了中国古代书法系列邮票,也因集邮和书法的共同爱好,结识了许多书法同道。“以邮会友”“以书会友”更结为挚友,一起笔会交流,切磋技艺,应该说这也倒逼着自己在艺术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