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8月21日
太原工匠系列之

皮革上雕刻 精细中修身

  本报记者王薇
   皮雕,是把皮革作为雕刻材料的工艺。做皮雕时间久了的人,会不自觉地染上古典气息,他们一边在深褐色的皮子上一刀一刀地刻出疏密有致的符号,一边静心倾听着时间流淌的声音。
   苑小敏说,在山西,喜欢皮雕的人很多,但坚持做下来的人却很少,她自从创办山西第一家皮雕品牌以来,就没有打算放弃,因为只有在雕刻中,她才能找到释放自我的感觉。
  爱上皮雕
   苑小敏是太原本地人,十多年前,在爱上皮雕之前,她爱上了骑马。马鞍上雕着各式各样的漂亮花纹,帮着朋友擦洗马鞍的苑小敏触摸着它们,感到柔软、细腻,渐渐加深了对皮雕作品的喜爱。
   当时,皮雕并没有在内陆城市兴起,它是西方流行的艺术。欧洲中世纪时期,有人利用皮革的延展性做出浮雕式的图案。它雕刻精美,在中世纪后成了宫廷贵族的象征。这种技艺向来是私下里传授,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皮雕才开始逐渐由西方走向东方,近几年才真正走进中国内陆城市。
   苑小敏学艺术出身,大学时学过木雕,走出校园后做过服装设计,当过大学老师。看到皮雕后,她把它们当成了一幅幅工笔画,认为两者有相像的地方。在她看来,完全可以用皮雕来表达、展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将西方的现代气息与东方的古典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从未接触过皮雕技艺的苑小敏,开始通过网络,找到各种教做皮雕的外文书籍,一遍遍地翻看,用电子词典、软件一句句地翻译。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展示,给苑小敏的学习带来了便利,再加上有学艺术的基础,对于她来说,困难并不是很大。换了一种雕刻的载体,苑小敏也多了一份体验。每年,她都要重读一遍这些书籍,再写下经验,反复领悟书中的范例。
  慢工细活
   2007年,苑小敏在太原北美N1文创区开了一间皮雕艺术工作室,给它取名为 “匼薇苑”,“匼”是古时男士头上的乌巾;“薇”是灌木植物的总称,俗称满堂红。工作室的下层接待来客,上层教授学生,里里外外挂满了她的作品:钱夹、皮带上的花纹或深或浅,摸起来手感很好;一只牛皮做的婴儿鞋垂在钥匙链上,萌态十足……
   皮雕手艺是慢工细活。所谓的皮子,其实是植鞣革,是头层牛皮的一个细分种类,它的伸缩性小、可塑性强,吸水后容易变软,再没有比它更适合做皮雕的材料了。做皮雕前,苑小敏先要在纸上设计出图案,用相应的工具拷贝到皮子上,再对皮子进行挤、压、敲、打,雕出具有凹凸、疏密变化的纹样,最后为它染色、做防水处理。她每次拿起三磅的锤子,都会进入无我的状态。这十多年来,她锤炼皮子的同时,皮子也在锤炼着她。
   “碰皮雕前,我要把手洗上好几遍,皮子比较‘娇气’,如果用脏手碰它,皮肤表面分泌的油脂就会渗进皮子里面,这种污渍是很难清理的。这样的材料上,就算雕的手艺再好,作品看起来也不会干净。”苑小敏说,她一般会把它们装进塑料薄膜里,谢绝来客随意触碰。
   工作室的楼上,几个女孩长期跟着苑小敏做皮雕。一个女孩正用轱辘夹圆形皮雕的边缘,对雕刻后的作品进行修护。苑小敏接过皮雕,用一个板子将它的四围打磨光滑,再用沾了水的海绵轻轻擦拭打磨处,告诉女孩这种处理方法更好。
  全力支持
   苑小敏的丈夫樊仰东全力支持着她,他不钻研皮雕,却熟悉妻子的每一件作品。
   “这个箱子,她做了四五个月,名叫‘和谐箱’,光把手就花了七天的时间。需要把皮子一层层包上去,制作难度相当高。”樊仰东介绍着,因为是和谐箱,所以一面雕着“河蟹图”,另一面雕着“夏荷图”,小蟹在莲叶中嬉戏,让人看着舒心凉爽。
   樊仰东拿出了另一幅作品,上面雕着一个野牛头,野牛的脸上“长”满了黑褐色的“牛毛”,它们看起来细细密密,凌乱地“飞舞”着。“你看,‘金丝猴’的脸也是这样的,看上去,它比野牛的毛要顺一些。”樊仰东说。
   最让樊仰东得意的作品,是妻子给擅长制作烟斗的拉尔斯·伊瓦森订做的皮包。由于爱好相同,樊仰东与拉尔斯偶然相识,对方听说苑小敏会做皮雕,就订了一个。皮包上,这位丹麦“烟斗大王”侧着脸,叼着一个烟斗望着前方,它与本人的脸型、眉目近乎一致。对于这个作品,拉尔斯格外喜欢。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王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