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9月04日

城市文化艺术周上品读“朔州时间”

  本报记者 高朋
   二人台《挂红灯》、大秧歌《泥窑》、耍孩儿《狮子洞》……9月1日上午,伴随着一系列有着朔州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节目表演,首届山西艺术节朔州文化艺术周在太原美术馆开幕。
  来听家乡味儿
   当日上午9时30分,二人台节目《挂红灯》一开场,就把喜庆的气氛传递给全场的观众。演员身穿一身红衣,拎着红灯笼、挥舞着扇子,步伐轻盈,喜庆感十足。
   “二人台起源于咱山西,记录了蒙汉人民的生活状态,就是一部‘活字典’呀。我来太原五十多年了,再次听到这么原汁原味的二人台表演,非常开心。”72岁的王兴奎老人生长在朔州,20岁出头来到太原,却一直乡音未改,今天老人还带着老伴儿一起来品家乡“风味”。
   二人台表演结束后,“非遗”晋北吹打乐登场。声音一出,音质粗犷豪放又明快动听,台下的观众掌声不断。演出结束,一位演员告诉记者,晋北吹打乐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北魏,吹打乐一般分祭祀、婚嫁、殡葬、庆典、庙会等几种场合,共计有六十多个曲目。2014年,晋北吹打乐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压轴节目踢鼓秧歌《山里的儿女》把演出推向最高潮。踢鼓秧歌分男角和女角,男角称踢鼓子,一把大白胡子,表演时步伐大而刚健,热烈奔放;女角称拉花,一身红衣,步伐小而颤动,表演袅娜柔美。在朔州市朔城区和平鲁区,几乎乡乡都有踢鼓秧歌队伍,一般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活动。
   此外,还有大秧歌《泥窑》、耍孩儿《狮子洞》……节目高潮迭起,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大厅内人群熙熙攘攘,观众们举着手机、相机,“咔嚓”声不断。
   据了解,从9月7日开始,朔州还将接连奉献《劝孝》《情满塞北》《朔州市地方戏曲文艺晚会》三台大戏。
  互动环节多
   朔州文化艺术成就展在太原美术馆一层开展。节目展演后,市民也进入展厅观展。
   此次朔州文化艺术周主题为“塞上绿洲、生态朔州”。朔州围绕“边塞文化”“门神文化”“生态文化”等主题展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风俗等特色艺术成果。在展厅的小舞台上,每天还有固定场次展演大秧歌戏、耍孩儿戏、道情小戏等传统戏剧节目。
   展厅里互动的环节有不少,朔州烙画现做现送,人们一边欣赏烙画制作过程,一边排着队等待领取。朔州剪纸艺人冯爱萍的展示台前也挤满了人,人们有的现场跟着学,有的慢慢品味剪纸作品。
   在朔州历史文化名人榜上,班婕妤、张辽、尉迟恭、萧太后······有年纪小的孩子拿出手机现场查询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在“非遗”展示区,朔州秧歌戏、晋北道情戏、元宵节怀仁旺火习俗、赛戏和梨花春白酒白酒酿造技艺这五项,都是国家级保护项目。此外,朔州市现有各类文物保护点2487处。
   记者看到,在朔州旅游展示区,大幅照片前合影的人们有不少。“朔州的节目好看,展览也大开眼界,你瞧,这么些好名胜我都没去过呢,国庆走一圈去。”市民苏小雪说。
   近年来,伴随着朔州推进 “两大任务”,走出“五条新路”,实现振兴崛起的伟大实践,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引擎和助推器,一批地标性的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实施,文艺创作生产欣欣向荣,文化活动在城乡广泛开展,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圆满成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文化娱乐、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建设美丽朔州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