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9月05日
话剧《甲午祭》

告诉你李鸿章的辛酸晚年

  本报记者 王薇
   提起甲午战争,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那艘北洋舰,和随同它一起沉入海底的北洋水师们,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邓世昌、丁汝昌是人们熟知的英雄人物,李鸿章只能充当卖国贼的角色。
   “其实,李鸿章只是个裱糊匠,他把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水师,是清廷的腐朽将他推到了风浪口上。”省话剧院副院长说,话剧《甲午祭》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观念,展现李鸿章辛酸的晚年。
  11次易稿
   8月31日、9月1日,由山西省话剧院创作的《甲午祭》走进了太原星光剧院,从慈禧欲修园子讲到李鸿章赴东洋签订《马关条约》,每落下一幕,场内都会响起一阵掌声。
   李鸿章,他跪地向慈禧求军费时,没有被理会,在府中一次次听到战况后险些晕厥时无人在意,军队吃了败仗后,他才被人想起,先是遭群臣痛斥,又是被迫接受了去往东洋签约的任务,面对这样腐朽的大清,他只有用哈哈大笑来聊以自慰。
   谈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而他竭尽全力,争取赔款不割地,保住了辽东半岛,力争减少赔款数额。可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些,大家只看到了他在条约上签下的那一笔,他家的冯嘎子跳入了日本的大海,临行前留下了唾骂他的绝笔。
   话剧《甲午祭》,光剧本就修改了两年11次,导演用了1年多的时间去熟悉它,编剧查阅了大量关于李鸿章的资料,从今年1月起,共演出了42场。
   “山西也有责任创作一部通过历史警醒今天中国人的作品,让甲午战争的惨败,这部最深刻的历史教科书,告诫我们中华民族必须自强,认识到中华文明必须要汇入世界文明的大潮中去,只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现代世界之林。”导演吴晓江说。
   2016年11月,山西省话剧院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凝心聚力,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潜心排练。大家每天工作八小时,很少有双休日,其中有一些演员称得上是最辛苦的,每个演员平均要扮演三四个角色,为了呈现出完美的舞台艺术效果,他们每天要进行长时间的形体训练,既要演拼死抗争的北洋水师,也要演进军中国的狂妄日军,力争呈现出完美的舞台效果。
  17个场次
   这是一个依靠情节讲故事,依靠矛盾发展表述主题的剧作,它共分为17个场次,依据甲午战争的史实,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着故事,表达方式自由开放。
   舞台上的“李鸿章”时常产生幻觉,当他读到张文宣、丁汝昌的绝笔时,他感到他们就站在火焰中宣誓,当他读到冯嘎子的绝笔时,这个孩子跳海前的悲愤让他有万箭穿心之感,当他与伊藤博文周旋时,光绪帝又“坐”到了他的身后,令他签下条约。
   曹若瑜说,这台戏的特色是 “写意”,它加入了许多舞蹈元素、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舞台上的御道是倾斜的,看着马上就要倒了,它象征着清廷的摇摇欲坠。平日里,我们还会在台上摆放衣服架子,演员换完衣服后可以直接坐在那里,无形中充当了一枚角色。”
   “山西省话剧院排演的话剧 《甲午祭》,在首届山西艺术节展演的剧作中是最具历史沉重感、最具历史反思性、最具精神励志性的一部大气之作。它是当代人对我国近代史的一次严肃回望、对甲午战争的再次反思;它是今人对历史人物李鸿章的重新评价,是话剧艺术家发自肺腑的‘勿忘国耻’的沉重呼吁。”省戏剧研究院张霞评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