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9月15日

潜心十年藏古籍 孤本尽述华夏事

  霍虎勇,1989年6月4日生于山西省永和县。《文学月刊》首届签约作家。中国“80后”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文学创作。2011年,因著作《山楂树的春天》而被人们熟知和关注。中学时期在《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知名杂志发表多篇 (首)青春题材的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大学期间曾创办“海南第一站网”,成立了 “琼台校园记者站”,参与主编《琼台师专报》《春笋报》、麒麟文学网等报刊、网站。历任海南省写作学会青少年分会副会长、中国文化旅游出版社编审、《纪实中国》执行主编、中国报告文学网副主编、《三晋都市报》文学版主编、《先锋队》杂志社事业发展部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写作学会会员,太原诗词学会会员。现任山西新青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籍塾阁馆长。
  
  本报记者 王丽娟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高朋
    “人生的路走到现在好像更加精彩了,能做自己,能做他人。每天看着自己藏书阁的古籍善本数量在增加,就开心得不得了。”谈起自己十年间的收藏,28岁的古籍收藏爱好者霍虎勇很得意。
   从2007年开始,霍虎勇就开始做收藏。十年间,他从几卷增加到数万卷,收藏的东西遍布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善本为孤本。
  十年痴迷只为古籍
      受家族长辈的熏陶,霍虎勇从小就喜欢古文化,且特别痴迷,喜欢收藏一些古老的东西。2007年,他正式开始收藏古籍,第一部就是明代嘉靖二年的《天禄阁外史》。天禄阁是汉宫御用藏书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明万历时何允中编辑的《广汉魏丛书》收录《天禄阁外史》八卷,署名为汉黄宪撰。《天禄阁外史》讲述了天禄阁的发展史及藏书,里面还记载着当时文人雅士的故事,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版本。
   这些年他爱惜古籍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他说,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典籍作为重要标志文明的牌记,一直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见证着历史的冷峻和丰富。然而,随着朝代更替、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籍少之又少,而既有文献价值,又具有文物价值的善本,更是弥足珍贵,成了世代文人一直无法忘怀的珍宝。
   “古籍直接呈现了古文化的真相,它可以与历史对话。另外,古籍的形式特殊,纸张不易保存。如果流落民间,是对于古文化的一种摧残,甚至是一种伤害。希望可以放在自己手中,这样会得到更多的保护与传承。”这是他收藏的初衷。
   古人说,盛世修典,和世存典,乱世毁典,末世忘典。且不管它盛世乱世,因为喜欢,他就这么坚持着、收藏着。
  收藏到最早原刻祖本
      今年6月,他收藏了清代光绪丙戍年《随园骈体文注十六卷》,这是清·钱塘袁枚撰,益阳黎光地注,清光绪丙戍年(1886年)木刻本,是书最早出版的原刻祖本,《清人别集总目》记载光绪五年长沙刻本即为最早刻本,存世颇稀。
   整整十年的时间,他从古玩市场的地摊到古籍书店再到大型拍卖会,将一本本被时间和历史所抛弃的善本与孤本留住。想要收藏善本,就要学习。他研究过《中国纸张史》、《中国印刷史》、《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纸鉴》、《古文字学》、《中国古籍版本学》等一系列专业的书籍,经常泡在博物馆、图书馆,通过“见多识广”在庞大的古籍市场中慧眼识珠寻找宝贝。
   在收藏的过程中,他总结出来几个要点: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旧刻或旧抄,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或者说:一是年代久远而具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具有学术资料性等。他还把古籍分成几种类型: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
   “古籍是历史的见证,藏着历史的真相和秘密,这一点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每一次翻阅和整理古籍,就会听到它们的声音,忽远忽近从远古时代走向我的耳朵、我的大脑、我的全部世界。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每一个诉说的前尘往事都让我痴迷至疯狂。”霍虎勇说。
  以藏养藏痴迷不变
      2010年12月10日,北宋唐垧致胡宗愈伸慰帖页以9128万元在上海道明成交;2012年5月22日,中国嘉德“古籍善本”专场上,一件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共16册以900万元起拍,经过近70次激烈叫价,这部传世孤本最终以483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12月28日,弘一《华严集联三百》以6095万元在上海成交。
   他收藏最珍贵的孤本是宋代中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残卷,2014年6月北京古籍拍卖会所得,价格410万元。收藏古籍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对于收藏家来说,这是一个烧钱的买卖。他曾不被人看好,被人嘲笑,还不被认可。但是他坚持下来了,一位北京的收藏家曾说要以12亿元的资金收购他的藏书,但他没有出售。“它们就像是我的生命一样。我给自己的藏书楼取名‘籍塾阁’。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古籍善本的收藏和研究中,也希望我的这些宝贝能发挥它更大的价值。”霍虎勇说。
   十年,因为痴迷于古籍的收藏,他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和值得珍惜的人,也因为痴迷于古籍的收藏,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前辈与突破自我的力量。“这些年,我通过出书写稿赚取稿费和开办学校等方式筹集资金来收藏。其中,收藏最大的来源就是以藏养藏,拍卖一些普通的善本来拍回一些孤本。”他说。
  三万册古籍有归属
   霍虎勇不仅有三万册的孤本珍品,还有许多国内文学界的各种创刊号,这也是一大笔的文化财富。
   然而,古籍的存放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对于三万册的珍品,他一直想给它们一个好的归属。
   今年4月初,永和县政府与其协商,欲将其收藏的万余册书籍在永和县建一个古籍书院,同时与永和县的文化旅游结合打造起来,形成文化旅游特色景点。
   “我是永和人,既然做收藏。对于家乡的文化就特别关注,经常收集、研究。目前,我是永和县做古文化及史料最全的人。”霍虎勇说。
   十年间,霍虎勇收藏了康熙四十九年《永和县志》原版影印件和民国19年原版《永和县志》,这些对于永和的历史有了延续,让永和的文化有了文字性记录。县委县政府对于它的收藏很关注。
   “非常感谢永和县给我这些书籍一个容身之地,也希望可以带给永和更多的中国文化,希望大家走进永和,看一看中华孤本,或是走进历史,与时间对话。”霍虎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