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9月18日
“翰逸神飞——山西画院藏画精品展”解析之《梧风》

任伯年作画 勤栽梧桐引凤来栖

  本报记者王丽娟通讯员乔祎祺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我们经常徜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名家作品中,感受它们的气息,就不会迷失方向。”山西画院院长王学辉说。
   在首届山西艺术节上,150余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画在山西博物院展出,而那个时代的故事以及作者创作的背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即日起,《山西青年报》将逐一解读名家大作及其背后的故事。
   9月17日,《山西青年报》记者走进山西画院,聆听任伯年作画《梧风》的故事。
  “清末海派四杰”之首
   任伯年的父亲是一位民间画工,早年深受父亲影响以工笔画法见长,少年时代就展露出出色的观察力和描摹能力。他的家学让他具有画工品格,在写真性方面的发挥能使作品为商家、老百姓广泛接受,这直接反映在受欢迎程度上,其赝品一度充斥市场。
   后来跟着任熊、任熏学画,经指点提升了艺术修养,受格调静逸的宋人精神影响,习得赋装饰性的钉头鼠尾描。任伯年随任熊去苏州以后,接触到大量古人名画。在文人圈子中的浸染让他具有士大夫品格,钻研作品的写意性。他临摹古人作品,“略师宋人设色”、“拟元人设色”、“效元人没骨法”,致力于学习传统文人画经典题材与图式。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作品格,进入更高的创作境界。在这里他不仅得以欣赏和临习前人精品,还结交了一批朋友,时常在西园聚会,不亦乐乎,自此踏入海上画派的圈子。与吴昌硕、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小浃江话别图》是任伯年为姚小复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友情。任伯年吸收民间绘画的题材和手法,同时用文人画的技法对这些画法加以改造,摆脱了俗气,两个原本不相容的元素在他的身上很好地融合起来,因此作品生动有趣却清丽雅逸,没有匠气。他吸取多种技法、博采众长,对各家不拘风格地恰当拿来运用,使他形成了区别于以前文人画的独特新颖风格。他的花鸟清新可爱,就像生长在你我身边的精灵,虽在二维空间呈现,却有啼鸣和脾性,这些都与他的天赋、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32岁作画《梧风》
   1872年,32岁的任伯年伏案作画《梧风》。那时,他已经在上海居住几年,与虚谷、张熊、高邕等同代文人画家及收藏家毛树征成为友人。其间,他临摹了大量明清文人画作,还学习了西洋素描与色彩,并且涉猎了泥塑、紫砂壶的制作,画风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鲜明精进。
   《梧风》的寓意是“勤栽梧桐引凤来栖”,是民间老百姓喜欢的祥瑞意趣。这幅作品中的凤并非神话中的凤凰,而是选用了有鸟中王者风范的鹰的形象。在《梧风》里,已经走出了任熊、任熏的影响,吸取写意法的精髓渲染,虽不见勾勒的线条,但鹰的壮硕体格、睥睨的神态特别生动,而鹰的爪子用墨线勾勒出,显得刚劲有力。鹰身后的梧桐枝干与鹰之间的关系略有疏离,以虚与实的对比表现空间感,通过体积大小、墨色浓淡对比手法,突出鹰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色彩上的变化与用笔的虚实衬托来加强对比,表现空间层次,用花青色渲染鹰的羽毛,用浅淡一些的墨线勾勒出苍劲有力的梧桐树枝干,从线条上可以看出他非常有特点的生动用笔与灵动线条。整幅作品设色淡雅,勾勒严谨而活泼,渲染用墨不多又显丰富。也可以看出他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着色,因而画面清新而富有韵味。
  独创了自己的风格
   一个艺术家要用作品打动人,基于他见识的多、感悟的多、学习到的多。实地考察、观察生活继而有所思想,锤炼技法厚积薄发,创造出的作品才能生气盎然。任伯年就是一个人生经历丰富,际遇独特的艺术家,命运和天赋造就了一代巨匠。
   任伯年学习古代但不泥古,吸取西方描摹方法但不媚外。他一生不易,其艺术理想没有停留在工匠的层次上,他积极追求在实践中不断观察与尝试,创造出了独属他自己的风格。这对于今天艺术创作者们在树立文化自信上、处理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有很大的示范意义。
   晚年的任伯年死于肺炎,由于长期吸食鸦片致身体受损加上巨额财产受骗带来的打击击垮了他。他身处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落的时代,依托封建社会而生存的文人画日渐颓势,文化领域学术精神萎靡,帝国主义列强施行的鸦片政策戕害几代中国人。社会带给任伯年磨难和思想境界的局限,又给他带来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美学观念。他在文人与匠人之间、在中国与外来者之间寻找到的平衡点,使其成果集大成,画风欣欣然如梧桐般繁茂,扎稳根基向天空勃发,寻找中国画宽阔的生长空间,引后世之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