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09月18日

盂县“铁艺人”将打铁与艺术朴素融合

  本报记者 曹慧茹
   打铁这门手艺,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无踪。在阳泉市盂县的苌池村,最后的铁匠铺子仍然以最原始的方式延续。
   铺子主人是四代以打铁为生的手艺人尹俊杰。铁匠铺的样子和手工模式依然是多年前的样子,不过在这里产出的物件却悄悄有了一些变化。在赤红的炉火前,在铁砧上飞溅的铁花中,诞生的不只是以前那些农具和生活用品,一些堪称艺术品的手工铁艺,也悄悄出现在这里。不过这些新产品,并没有显得和乡土气息有什么格格不入,而是让人体验到一种穿越的欣喜。
  原生态格调
      来到苌池村,“铁匠铺”的招牌格外醒目。站在远处能听到“叮当”的打铁声。走进铺子,就能看到六十多岁的尹俊杰在这间十来平方米的铺子里工作。风箱、铁砧、钢锤、火钳、炭块以及一些成品或半成品,便是这里的全部。
   尹俊杰的铁匠手艺来自祖传,上溯三代的太爷爷开始,他家就从事这个行业,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光景了。
   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都能看到正在忙碌着打铁的父亲和哥哥,他就会去帮工拉风箱。在家庭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就熟悉了这门手艺。
  家传手艺
      起初尹俊杰并不想当铁匠。
   按照他的形容,他当年也算个学霸,“念了回书,没有得过第二”。他上学时,成绩一直很好,直到1974年高中毕业回村。他当时在村里也算是不简单的人物,当过小队长、文书、保管员、会计,是村里的重点培养对象。
   1980年改革开放后,村里实行包产到户。尹俊杰不得已才跟随父亲正式从事铁匠行当,没想到拿起铁锤就再也放不下,一打就是三十多年。
   刚开始和父亲学习时,他站在旁边仔细地观察父亲打铁时的每一个动作。打铁过程中父亲是不讲话的,只是通过不同的手势传递要领。因此,尹俊杰只能自己琢磨领会每一个细节,牢记整个打铁过程。
   “一个学徒要成为一个熟练的铁匠师傅,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磨练,就这也不一定能完全掌握打铁每个环节的精髓。干这行,不仅需要吃苦精神,还需要悟性。”铁块上火后加热达到合适温度的标志,想要制作器具的形态,敲打的手法和力度……这些都必须胸有成竹。因为烧红的铁块是没有办法量尺寸、称重量的,而且这种手工打铁的方式也没有现成的模具,这更考验铁匠的手眼协调。
  行业的峰谷
   铁匠铺最红火的时候在1980年。当时整个盂县大一点的村子都有铁匠铺,全县少说也有二三百个铁匠铺,他们村六七个铁匠铺都忙不过来。光尹俊杰家就有三个铺子,他和父亲打理一个,叔叔和哥哥各自独立经营一个铺子。因为原先是生产队里有几套农具,大家换着用,包产到户后,家家需要准备一套农具,这着实让乡村铁匠红火了一阵子。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许多农具忽然失去了用武之地,粪钗、拾粪铲、泥锹,这些农具现在几乎见不到了。当年作为全国主要产煤区的山西,村村都有小煤矿,矿车道钉、煤镐等矿用产品,铁匠不停地打还是赶不上用。
   生活当中,那时家家户户生火做饭都离不开火柱、打炭锤。而这些,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已一一退出历史舞台,铁匠的行当也逐渐步入低谷。如今,整个盂县仅剩尹俊杰这一家最后的铁匠铺。
  传统的转型
      尹俊杰的手艺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现在说他是传统意义上的铁匠并不准确,人们更习惯称他为“铁艺人”。因为他不仅能打制传统样式的农具与生活用品,近年来又开始按客户的要求订做各类铁艺制品。有了订单之后,按照客户的构思,自己设计自己打制。时代在变,尹俊杰也在变,这正是这间铁匠铺能生存下来的主要缘由。
   尹俊杰口中讲述的产品,已经慢慢从功能性向观赏性转变。从生活中用的盘子、勺子,到建筑工程用的铁门、铁栅,还有那些纯装饰用的摆件,特别是一些复古铁器,离艺术品的概念越靠越近。这些产品保留了手工锻造时的创作情绪和辛劳,特别是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也给产品附加了不少的特殊效果。在尹俊杰身上,手艺和艺术就这样朴素地融合在一起。
  自编铁艺经
      “打铁这种非常原始的锻造工艺,看似简单,可不易学。如果是改变原先的老套路,迎合人们的新需求,更不容易。”当年的高中毕业生,算是铁匠里的高学历,所以介绍起他的“打铁经”来,条理和生动兼备,“打长不打尖,打宽不打边。”“只能九十九,不能一百一。”
   尹俊杰是个有心人,在多年的打铁生涯中,他很注重总结归纳。这些他自编的铁匠经,生动形象地说出了打铁的技巧。“就说现在做的这些东西吧,凡来订做的,全是单件孤品,还都是看好看、当摆设的艺术品,老辈人哪教过呀?可咱都能做下来,这学可不是白上的,学过立体几何,还学过物理化学,一下就和打铁结合起来了。”
   前些时,阳泉有个客人要订做一件铁艺制品青龙偃月刀,要求不仅能练功时使用,还能摆在家里当艺术品。尹俊杰立刻想起了民间武圣关公的形象,接着又翻看各种资料上的关公持刀造型,月牙弯度是多少,刀背要有多厚,“火上一比划,心里就有数了”。这种工作,无图纸,无样品,全靠胸中有成竹。当时连夜加班就做出来,第二天下午客户来一试用,正合适。对尹俊杰的手艺非常敬佩,本来尹俊杰只收80元的加工费,可是客户拿出200元硬塞到尹俊杰手中。尹俊杰最高兴的是客户对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赞誉,客户握着尹俊杰的手直说:“老哥,凭你下的这功夫、做的这活,200元也真不多。”
  家族的传承
   尹俊杰制作的铁器上,每件都有一个梅花烙印,这可是他独特的标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注册商标。“这是我的记号,也是我的品牌,凡是我手里做出来的东西,都得保质保量,这对客人是个承诺,对自己也是个交待。”打铁的汉子就是这样,以积极向上、坚韧勤奋的人生态度,几十年如一日地磨练自己的手艺,精益求精地雕琢作品。
   铁匠铺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本来是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什么事情都是因人而异的,正是尹俊杰这样的有心人,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手艺,而且能抓住机遇创新发展。有一次,有个客户来要他复原一辆古代战车,在旅游区里摆放。尹俊杰做完这单生意后,一下就受到了启发。近几年盂县在依托忠义文化大力开发旅游,闻名遐迩的赵氏藏孤处就在苌池乡境内,尹俊杰又动起了古老的铁艺和旅游文化结合的脑子。他想,如果能设计制作一些和忠义文化有关的旅游产品,既能让游人带上富有地域气息的独特纪念品,又能让铁匠铺焕发生机,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那该多好。
   儿子尹永伟恰好是一位美术教师,父子俩说起这个话题后,两人的特长一结合,顿时信心倍增。尹永伟查阅资料,设计出了战国风格的腰牌、手牌、铁钩、微型武器等物件,在父子俩的共同努力下,铁匠铺重新站回了行业的高峰。他们对这份职业的期望也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作,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眼前的炉火能够永远通红。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