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10月10日

太原市图书馆新馆吸引6万读者

  本报记者 王薇
   “我喜欢读书,读天地洪荒,五谷道场;我喜欢读书,读古今中外,名著诗章……”10月1日,太原市图书馆新馆内传来阵阵诵读声,“2017年‘悦读品书香相约新太图’活动”在这里开展。
   经过3年多的改扩建,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23号的新馆对外开放,新馆总面积达53066平方米,整体分为地上六层,局部地下两层,与包裹在内的旧馆融为一体。
   截至10月8日,太原市图书馆新馆到馆人数达到了64027人次,日均8000人次以上,国庆8天读者日均借还图书3761册次,借还总量约30091册次。
  书宅大院
   1954年,位于太原繁华地段儿童公园内万字楼的太原市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六十余年间,馆舍搬迁扩展了四次。2014年,旧馆开始全面改扩建。
   新馆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崔愷院士领衔设计,采用了扩展、变形的设计手法和共享、绿色的设计理念,其外幕墙清水混凝土挂板幅画为国内建筑用混凝土挂板中最大,抗震橡胶垫在单体建筑中应用数量为全国第一。
   新馆的内部装饰以崔愷院士提出的“书宅大院 中式风格”为总基调,秉承中国书院和三晋院落风格品质,将城市空间、风格景观引入阅读空间。建筑外形既像书架上互相靠拢的书本,又像沟壑起伏的黄土高坡地貌,寓意着四库全书的厚重和历史文化的沉积。
   在此之前,馆长郭欣萍一直在思考“为市民读者建一个什么样的图书馆”。为了让读者随处可见典雅书房、随处可闻“素兰馨香”,她和同事精心谋划布局,反复比选设计,力图让新馆成为“千年古城的文化客厅、汾河岸畔的城市书房、市民读者的精神驿站”。
  细分区域
   带有中式风格的古籍阅览区、充满稚嫩欢笑声的亲子故事区、为弱视和失明读者服务的视障区等,构成了新馆特色。此外,馆内还开设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文化休闲阅读、延时服务咖啡书吧、茶树吧等,夜晚读书的学子还可以去读者餐厅做功课,那里开辟了通宵自习加简餐的服务。
   走进一楼亲子阅读区,只见里面分绘画区、手工区、故事区和国学小课堂,不少家长正陪着孩子触摸电子设备。
   亲子阅读区旁边,有一间存放古籍的“集贤堂”,入门处刻有“册府千华 蕴藉晋阳”八个字,读者既可借阅古籍,也可把它当作博物馆,观看先人留下来的古籍珍品。此外,新馆6层还设有古籍阅览室,为读者提供古籍文献原件及民国文献原件阅览服务。
   “‘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民国时期文献总库·民国图书数据库’‘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数据库’是新增的三大数据库,里面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古籍部主任许建花说,出于学术研究、写家谱等原因,阅读古籍的人越来越多。
   记者向北面走,推开右侧大门,只听语音温馨提示:“欢迎进入视障阅览室。”这里不仅有373种666册盲文图书,15种481册盲文期刊,还有辅助阅读电子设备,弱视读者将书籍放到电脑下方,可通过电脑屏幕放大字迹,盲人读者可通过触摸、敲击盲文键盘进行网上阅读。
  数字体验
   “咱俩谁的字更好看。”“我比你更上相。”数字体验区,读者纷纷对着一台电子设备玩起了自拍。原来,这是一堵电子签名墙,读者可在设备上签名或拍照,屏幕上就会呈现配有读者照片的签名卡片。
   读者如果感到疲劳,可以到库克数字音乐触摸借阅机前放松一下,里面收录了10万首世界古典音乐、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爵士音乐、电影音乐等,汇集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9000多位艺术家、100多种乐器的音乐作品,读者只要戴上耳机,扫描二维码即可。
   近年来,太原市图书馆坚持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开放,着力打造“书香太原”品牌活动。郭欣萍表示,在新馆开放之际,他们创办了免费赠阅的内部刊物——《开卷》,期望它可以成为市民更多了解新馆服务功能、更好享受新馆读者服务的使者。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