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10月27日

木版画从庙堂到草堂的民间艺术

  山西省文化馆 杜平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还是中国雕版艺术、戏曲艺术,雕刻、刺绣艺术蕴藏较深之地。
   宋代毕异发明活字排版印刷技术以来,我国的雕版印制艺术出现了非常繁荣的景象。作为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木版画让人看到的不仅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更是延续至今的华夏文明,尤其是年画类版画更是进入千家万户的艺术,是中国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木版画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与中国的祭祀礼制有直接关系。早在殷商文化时期,《通典》记载的商周礼制中,商代的“天子五祀”和周代的“天子七祀”中就包括了后世年画的两大题材——门神和灶神的祭祀。汉唐时期,传统题材的门神、灶神发展融合了佛家、道家、儒家,形成了融合世俗形象的神荼、郁垒。而汉唐的石刻砖雕也给后世木版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起源:为宗教信仰服务
   山西民间木版画历史悠久,以平阳木版年画最具代表。平阳木版年画源远流长,它的萌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通典》记载:“平阳大地魏晋以降,文学盛兴。”民间传说,平阳雕印发源于西晋时期刘渊建都平阳时,一直到隋唐时期开始在平阳地区兴起。河津、太平(今襄汾县)乡宁诸县县志里都载有隋朝教育家王通的著作以雕印传播于世,到唐朝末期印刷业已经遍及很多地方。
   北宋时期,雕版印刷和纸张的技术发展使年画由宗教崇拜物变为世俗商品广为传播起来,年画初步形成。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平阳民间木版年画有手工绘制和木版印制之分,手工绘画是按艺人原稿复制,绘民间世俗画甚多,如《娃娃图》《纺织图》《村田乐》等。这些民俗画常被高价索取购求,获利百倍。
   北宋灭亡时,大量的汴梁刻工被金人掳至平阳,使这一带的雕版和印刷业得到迅速发展,官府在这里专门设置出版机构,管理民营书坊与书铺,使雕版印刷日益繁盛,平阳成为继汴梁之后的北方重要雕版中心,以临汾及西南的古平水县为中心,并扩大到了洪洞、赵城、霍州、灵石、襄汾、曲沃、稷山等地。
  发展:从庙堂到草堂
   金人占据我国北方地区,当时山西平阳一代是金代的雕版印刷中心,创造了很多经典的木版画作品,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平阳木版年画的风格主要源于唐、宋中原画派,中原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吴道子,以壁画作品为主,多是宗教、神仙等人物像,也有一些表现农民生活的民俗画作品。
   北宋时,平阳府的王居正是当时出名的版画家,他对纺织生活有很深的感受,绘的“纺车图”成为传世珍宝。“纺车图”中,一老妪弯腰曲背正在劳动,儿媳一手纺织,一手喂婴童吃奶,身上的衣服还打着补丁。后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赵孟頫还收藏了一幅“纺车图”,赵评价说:“图虽尺许,而笔韵雄壮,命意高古,精采飞动,真可谓神品。”
   宋时平阳府的绛州民间画师杨威也非常出名,他擅长画《村田乐》的民俗画,其作品是汴梁(今开封)城纸画市场的抢手货。每当有购画者来买画时,他常问去哪里卖。如果说是去开封,他就告对方:“汝往画院前,易(售)也。”果然大卖。这时,民间贴年画的风俗已经盛行,平阳木版年画此时已经向全国各地推销,以满足人们过节之需。平阳的木版年画,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工艺精湛,流传甚广,影响巨大。《中国古代印刷史》称平阳民间木版画为年画的“始祖”,《中国版画史》有“版画之头,平阳启之”的记载。
  内容:随着时代发展演变
   留存在世的山西木版年画,题材大都以民情风俗、神话传说、花卉人物、鱼虫鸟兽为内容,有中堂画、门画、影壁画、门头画、窗画、条屏画、灶龛画、桌裙等不同体裁。木版画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后,开始大量反映世俗生活,从中可以看出时代的演变历程,说明了民众对美的追求是随时代变化而顺应时局。
   门神画是木版画中最早最普遍的内容,其中金鸡门画是山西年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是晋代画鸡于门,用以避鬼的动物门神的遗俗;钟馗则是唐代以来民间信奉的捉鬼的神判,是端午节民间贴在后门的门神……山西木版年画从全神图、财神、灶王、关公、观音、张天师这些民间普遍信仰的宗教神到往生咒、春牛符、衣冠冥纸、镇毒符、庚帖、镇宅灵符、朱砂符、祖先牌位等民间信仰中使用的各种神衹图、符策,十分丰富。它们主要在晋南各县城乡集市上,设摊摆画售卖,这些年画保留了最原始的民间信仰、生活习俗,从最基础的、最本质的角度反映了民间百姓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
   明清时期,木版年画无论在印刷的品种还是在生产规模方面都达到了顶峰,仅临汾城内,就有益顺画店、德隆画店、兴昌画店等,洪洞县城内的瑞兰斋、天泰成画局,曲沃县的同成纸局常年雇佣很多工人印刷木版年画。据统计,明清时期临汾及周边地区有大小作坊百余户,每年印刷发行木版年画共计有近1亿张。
   发展到近代,木版画内容逐渐有了以各种花卉为主的传统窗花,到以娃娃画为主的现代窗花,宗教信仰的内容开始向装点百姓生活转移。再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化革命时期的 “样板戏”新样,以及反映民俗游艺、大跃进、劳动生产、自力更生、保家卫国等的题材,这些不仅装饰了生活,还为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和社会变革“立此存照”,形象地记录了社会变革中的生活和观念。
  制作:艺术性随着审美变化
   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普及画,俗称大路货,印刷粗糙,色块大又亮,谓“减笔画法”;一种是“贡尖画”,也称细画,制作方法与国画中的工笔画法相同,画工细腻,耐人观看。在构图方法上,以戏曲为例,注重选择具有戏剧性的情节,结构紧凑,主题突出,人物场景简练。常见的构图方式有全景式、局部式、特写式、连环式等等。在画面颜色上注重色彩的对比,画面纯度高,用色自由大胆,色彩鲜艳明快,装饰性强,给人以豪放、健康、洒脱的感觉。以透明度极高的褐、大红、大绿、黄、青、紫等色实施强度对比和重叠,色彩对比强烈,装饰性强,呈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和现代审美观念的改变,以前农村过年时贴在门、窗户、灶坑上的年画,现在几乎没有了。上世纪初,西方的民俗学家开始注意中国的民间年画,有大量的作品流传到法国、苏联和日本,而在更早的时候,日本和越南也将年画移植过去,从早期的日本“浮世绘”能看出中国年画的痕迹,而越南年画有的素性是桃花坞版的翻刻。我国美术家开始参与旧年画的改进工作,并进行新年画的创作,始于本世纪的四十年代,研究工作也得以开展和深入。也就是说,民间木版画的研究是从年画开始的。
   传统的木版年画现在已经逐渐变成了收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现在已经有18个产地的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版年画又迎来了发展时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