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11月28日
凡是人 皆须爱

26户村民15年轮流照顾残疾孤儿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秦风明
   他很不幸:父母残疾、自身残障,双亲早逝、孤苦伶仃;他很幸运:毫无血缘,26户村民轮流照顾,而他也力所能及帮助乡亲。15年来,纯洁的心、苍老的手、温暖的眼,乡亲们和他演绎了一场人间大爱。他就是长治市平顺县东寺头乡黄崖沟村45岁的秦海松。
   黄崖沟是平顺县东寺头乡的一个小山村,全村37户人家、99口人,散居在5个自然村中,耕作着124亩耕地。然而,朴素平凡的黄崖沟人,15年如一日,用一言一行坚守伦理道德,邻里相望,互帮互助,质朴礼让……延续着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诠释着真善美。
  乡亲待他似亲人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这个太行山无数起伏、褶皱中拥抱着的小山村。村支书聂春玉因有事不在家,见到秦海松是在村民王永红家中。“海松爱吃面,要是大米,肯定是用筷子拨拉着半天吃不下一口。”看着秦海松麻溜地将两大碗拉面吃进肚里,王永红和妻子一人拿药,一人加水,又看着秦海松把药也吃进肚才放心。
   交谈中,突然闯进来一个老头,操着浓重的方言说:“可一定安顿海松这孩子吃药啊!昨天他好像是牙痛,我给他弄了点下火药。”王永红向笔者介绍,老汉叫王用材,71岁,是供养孤儿秦海松的26户村民之一。昨天、前天,秦海松在他家吃饭。这不,老汉不放心,专门跑来安顿。
   午饭后,在位于村中的一间砖房前,秦海松小心翼翼地从裤带上拿出钥匙,打开房门,欢快地让客人参观自己的房子。房内简陋但并不脏乱,被褥干干净净。屋里砌着灶台,摆着铁制煤球炉,床头放着一个电暖器。“烧煤怕他中煤烟,烧柴又害怕失火,前几年村里干脆给他买了个电暖器,解决冬天取暖问题。”闻讯赶来的村医桑建成向记者解释道。
   桑建成告诉记者说:“秦海松是个先天聋哑且智障的残疾人,与他沟通交流全靠村民们‘比划’,大家早已习惯,而面对陌生人,他只会微笑。”
  村民轮流照顾
   三十多年前,同样残疾的父母去世;十多年前,照顾秦海松的大伯离世,远亲近亲一个也没有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独自一人生活的秦海松被当地政府按五保户供养。大伯去世后,村民们和村干部的帮助爱护更是从未间断。2002年初,聂春玉带领村干部将秦海松从白荆树自然村搬迁到村委所在地黄崖沟村,并专门为他盖了住房。秦海松的全砖房在周围清一色的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住宅中很显眼。
   2003年,村干部召集全体村民,动员大家自愿照顾秦海松,包括所有村干部在内的25户村民很快都报了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以4个村民小组为单位抓阄确定照顾顺序。桑建成告诉记者,每户村民负责秦海松两天的饮食,无论天气好坏,无论平常还是节假日,轮到谁家谁照顾。
   15年来,村民自觉地按顺序照顾秦海松,没错一天,没落一户,没有一户有怨言。今年初,又有一户村民报名加入这个体现爱心的供养序列。
   15年来,村民们手把手地教秦海松干些简单的农活,农忙时帮个小忙,农闲时劈个材,让他体验生活的乐趣。冥冥中,秦海松尽自己的力帮助每一户照顾他的村民,如今他已经成为一把务农的好帮手。
   15年如一日,秦海松和他的乡亲们在太行之巅仰望生命之光:一次次温暖的守候,一餐餐农家的淡饭,这是对真善美的诠释,这是人性光辉的折返。他们的平凡善举,回答了有关爱的答案,温暖了冰凉的山峦,传递着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