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7年12月14日

狮脑山 曾是百团大战主战场

  本报记者 田璐
   山西省阳泉市区西南部,坐落着风光秀美的狮脑山。这里曾是抗战时期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狮脑山战役”就曾发生在这里。作为阳泉的屋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不禁让来此地的人对那些抗战英雄肃然起敬。
  爱国教育基地
   狮脑山位于阳泉市区西南部,距市中心10公里,海拔高度1500米。当时人们发现此山峰轮廓酷像狮子,又叫狮子山,民国时期改称狮脑山。不过这一景观只有在特定的方位,即桃河北岸的平潭街段才能看到。以前山顶上长着两棵高大的松树,因古松长在狮子头顶上,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使狮脑山更加神奇。
   狮脑山森林公园于1986年4月开始动工修建,1987年落成。整个公园由山顶平台、北风垅、刀刃梁、将军垴四部分组成。
   狮脑山森林公园系以纪念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英雄业绩为主要内容的纪念性森林公园,碑群周围和景观布置得庄严肃穆,其余大部分区域则利用自然地形分区设置,每区景观各具特色,中南部依势挖山建湖筑榭。各景区皆以古朴、典雅的园林建筑及小品点缀之。
   为纪念“百团大战”的胜利,缅怀为国捐躯的抗战英雄,当地政府决定在狮脑山主峰兴建百团大战纪念碑,百团大战纪念馆已被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对于狮脑山战斗的意义,百团大战纪念碑给予了很高评价:“狮脑山乃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主战场之一。奉命扼守狮脑山阵地的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和14团,浴血奋战,重创敌军,出色完成掩护破袭战之任务,为战役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刺刀状纪念碑
   在狮脑山山顶上,矗立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是最为醒目的景观,象征一把锋利的刺刀所向披靡。
   百团大战纪念碑坐北朝南,由主碑、三座副碑、一座大型圆雕、两座题字碑、四个烽火台和长227米蜿蜒起伏的长城组成。主碑与3个副碑组成一个巨大的箭头,指向石太铁路,寓意百团大战以破击正太(石太)铁路拉开序幕。东西两侧的4个烽火台与蜿蜒起伏的“长城”连接,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主碑的一面上,还镌刻着彭真的题词:“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第一座题字碑正面是“百团大战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镌刻着百团大战示意图。第二座题字碑的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着《百团大战纪念碑记》和《狮脑山战斗纪略》。
   碑群前面是大型锻铜圆雕——“奋起的母亲”。3座副碑上镶着6块巨大的锻铜浮雕,生动地反映了百团大战中军民“出击”“破路”“攻坚”“支前”“转移”“胜利”的情景。
   整个纪念碑建筑群,结构严谨,美观新颖,气势雄伟,威严壮观,反映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的宏伟气魄。
   如果探方狮脑山,你会经常看到一些男女老幼神情肃然地站在纪念碑前,面对鲜红的党旗,高声朗诵入党誓词,这不仅是精神的向导,更是信仰的践行。
   站在纪念碑前,前来探方狮脑山的游人不仅重温了抗战历史,还使得心灵受到震撼与洗礼,默默向这些浴血捐躯的英雄们致敬!向狮脑山致敬!
  纪念馆留遗存
   在百团大战纪念碑碑群南侧,有一座两层古朴的小楼——百团大战纪念馆。从纪念碑碑刻和纪念馆中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使人们对百团大战历史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据了解,纪念馆分上下两个展厅,展览分“惊世壮举,辉煌战果”“英雄史诗,宏伟工程”“不朽精神,深刻教益”和纪念百团大战的书画四大部分,以一百多幅珍贵照片、图片生动地再现了百团大战的英雄业绩。
   在狮脑山森林公园内,还建有供人们游览和休息的狮子阁、钟亭、蘑菇亭,还有修复了的禅岩寺、蒲台庙、石瓮神庙等,使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狮脑山峰更加壮丽、秀美。
  禅岩寺传钟声
   追寻过历史的痕迹,让我们收拾心情,浏览下狮脑山的风景。在山顶处往林场方向走,会看见有一处亭子,再往前500米左右就是禅岩寺。
   据《平定州志》载:“有僧普惠示寂岩下,故名”。遗址北侧为陡峭悬崖,崖上留有多处明清时期的题刻。有明代兵部、吏部尚书乔宇题刻的“禅岩山”,清乾隆五十九年高叙无题刻的“消灾之泉”等。
   禅岩寺创建年代无存考证,据现存的遗址看该寺庙原来坐北朝南,分上下两院,环境幽静而险峻。据现存石碑记载,禅岩寺曾在清顺治年间重修,虽建于悬崖峭壁之间,但从山门到庙宇,建制完整,规模堪与恒山悬空寺相比,因其地势险绝而形成的独特风韵,在现存古寺庙中也可算得上十分少见。
   另还散落有清顺治、康熙时的碑碣3方,残存可辨的遗址有钟楼1座,小石桥1座,山门1座,古井1座,其余皆为残垣断壁。
   寺旁巍巍陡峭的半山岩中,有一个离地两丈多高的石洞,就像是天然石窟略加修葺一样,人称“仙人洞”。相传,普惠和尚就是在这里伏蛰。
   站在寺院里,俯瞰山下,方圆几十里村庄尽收眼底。彼时寺院钟声一响,传至五里八乡,香火悠悠,保百姓一方平安,风调雨顺。
  云雾绕要下雨
   在禅岩寺东面,有一座蒲台庙。该庙创建年代不详,但根据碑文记载,蒲台庙在宋崇宁元年(1104)年就被称为灵瞻王庙。
   据金赵怀允《重修灵瞻庙碑》记载,狮脑山原叫狮子山,因形似狮子而得名。山中有多处石台,还有很多群石上面长着菖蒲,很像巨人戴的草帽。有一年,大旱,乡民到处祈祷求雨毫无效果。六七个放牧割草的童子在帽石下休息玩耍,将瓶置于菖蒲草下。不一会儿,见蒲叶有露水凝结,瓶子也水满溢出,顿时乌云弥漫山头,笼罩巨石,下起雨来。村里人听了童子述说后,也来到此处模仿童子的做法,结果还真下起了雨,于是就建起了蒲台庙奉祀。
   其实,善于观察狮脑山景象与天气的人发现,只要狮脑山顶峰云雾缭绕,一定是下雨的前兆。
   此后,蒲台庙历经宋、元、明、清四代近八百年间,不断修葺扩大,至清乾隆四十三年,已成为狮脑山上一座建筑宏伟、气势不凡的神庙,难以想像古人能在荒山野岭上建设如此规模的庙宇,实在罕见,可惜在乾隆以后寺庙逐渐衰败。
   蒲台庙遗址现存大小碑文14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朝乔宇的一处石刻,真是一个值的一去细细品味的地方。
   从百团大战主战场纪念碑到深山幽静古寺,思绪在当今与历史来回穿梭,让到访狮脑山的人浮想联翩,感受颇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