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1月08日

小绣球里的大文章

  本报记者 王丽娟
   “绣球内涵深厚,历史悠久,蕴含了可贵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民族情感。它精湛的工艺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特征之一。”2018年1月7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临汾市襄汾县赵康镇赵康村的刘云芳完成了1000套太平绣球的葫芦系列,为新年送上了贺礼。
   太平绣球自2000年前流传至今,将千年的文化融于绣球之中,是民间用来传递爱情、吉庆纳祥的吉祥饰物,已成为中国千年的吉祥图腾。如今,太平绣球以传统+特色的理念形成全新的文化品牌,以并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渊源
   太平绣球流传于北方晋南古太平(今临汾市襄汾县一带),多为民间百姓佩戴的吉祥饰物,由12个瓣组合在一起,用丝布绸等制作而成,寓意着吉祥如意、阖家安康。
   在民间,绣球是吉祥的象征,婚礼或节日上都会有绣球的出现。最早的绣球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但直至宋代才有了详细的记载。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蛇,男女目成,则女受蛇而男婚已定。”此后,关于绣球传情、择偶的风俗,不断地出现在不同时期的古籍记载中。
   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流传于民间的“狮子滚绣球”图案就源于此。到了明代,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期,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各曰飞蛇。”清时的《庆远府志·诸蛮》记载:“溪峒……当春日载阳,男女互歌谓之浪花歌,又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抛绣笼。绣笼者,彩球也。”绣球成为古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饰物。
  家传手艺
   出生于1980年的刘云芳,是太平绣球的第五代传承人。
   2002年,她由洪洞嫁到襄汾赵康村。结婚时,家里的老人、长辈都为她送去了“传家宝”——绣球。原本以为只是婚礼的吉祥祝福,后来却发现,所有的节日、庆典上,绣球已成为人们礼尚往来承载祝福的文化图腾。而自己的婆婆,则是制作绣球的 “巧手”,而婆婆的手艺传承于婆婆的婆婆。在家族亲人的影响下,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的刘云芳,开始寻找绣球的传统根源。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与探索,2016年6月,刘云芳创建了襄汾县赵康红红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她拉上村里的60余名“巧手”妇女,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开始对太平绣球进行传承、挖掘与创意。
   “刚开始,大家做的还都是过去的绣球样式,虽然很传统,但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我们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更要让市场喜欢,这样,我们的民间艺术才能传承下去。”刘云芳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她一改传统绣球的材质,以丝绸为主料,在色彩的设计上,更注重新颖,各瓣片的底色以红、绿、蓝为主,图案的颜色根据绣球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图案主要以花卉、植物、动物等纹样为主,内饰物则为棉花、香料、药材,并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内饰物的填充。
  多道工序
   “中国的东西,要让中国人来做,才具有特别浓的中国风味。”刘云芳说,古老的艺术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情感与智慧。古时,这是妇女农闲时的手工绣活,渐而变成流行的吉祥文化。
   在绣球的制作方面,材料大都会用各色绸缎、棉花、多种丝线、珍珠、金线、朱砂、香料、衬布、仿绫布、中国结艺线、丝带等。制作工具则以剪刀、裁刀、各种绣花针为主。制作一个完整的绣球,大约需要十几道工序。而这些指尖技艺,是民间妇女的拿手好戏。
   第一步是做底布,它的制作方法与民间妇女制鞋垫一样,用浆糊与布粘成底布。第二步是定板,根据绣球的大小进行划分。然后,再进行打衬,大绣球需要磨得厚一些,小的绣球则会根据情况磨得薄一些。
   之后,通过选材、缝制等工艺,将十二片花瓣拼接成绣球。成形的绣球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朵完整的花,它以象征、寓意、谐音的方式,采用概括、提炼的方法,对现实世界和自然事物进行夸张、变形,而创新性地构造出新的图案形象。
   截至目前,刘云芳合作社的代表作有1米的旋转绣球、景泰蓝绣球、青花瓷绣球、中国风绣球、招财绣球、团圆绣球、婚姻绣球、耳环、手链、项链绣球、辟邪绣球等。
  传承梦想
   太平绣球的制作技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它在特有的文化产品中表达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理念。
   鲜明的地方特色,造型优美,形式多样,图案夸张,体现着北方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满足了生活的基本需要,还原了实物材料的真实生动,还承载着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的向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绣球从原来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的爱情信物发展为吉祥物、礼品、装饰品及体育器具等多样功能的文化产品。
   由于传统工艺制作流程多且复杂,利润微薄,年轻人都不肯去学,导致一些古老的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急需加大传承和保护力度。
   “虽然我们一直在做传承培训,储备技艺人才,但还是有些欠缺。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传统文化产业中来,尤其是现代的设计人员,他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在设计方面的问题,让历史与时尚接轨。”刘云芳说。
   刘云芳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让太平绣球能成为代表临汾地域文化的特色旅游小商品,让大家看得上、买得起、带得走。同时,通过这一非遗产业,造福一方农民致富,希望将来的赵康村能成为绣球村,让小绣球走出临汾,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本版图片由襄汾县赵康红红传统手工专业合作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