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1月31日

“第一书记”以“红船精神”助民脱贫

  本报记者 赵云云
    每当回忆起2017年初作为第一书记初到小刷咀村履职的时候,郭春耀看着眼前这片贫瘠的土地和苍凉的风物,既备受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偏关县万家寨镇小刷咀村,这个山西省版图上西北角的小乡村,就是脱贫路上的一块“硬骨头”。“怎样才能发挥年轻干部优势,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去,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成为这位从太原理工大学文化殿堂走出的年轻干部日思夜想的课题。郭春耀认为,既然来了,就不能遗憾地走,就要从群众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事情上寻找突破,因为这既肩负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也承载着当地百姓的期盼和渴望。
  信念撬动扶贫坚冰
   偏关县万家寨镇小刷咀村,境内山高坡陡,道路蜿蜒曲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自然条件较差,资源禀赋不足,农业基础脆弱。上任伊始,郭春耀便迅速开始查资料、找村干部谈话、深入农民家里聊天,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小刷咀的基本情况。为更深入了解村民的生存生活生产情况,他到访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家庭,也几乎走遍了全村的人家。
   摸清情况,还要找见问题。他不断地与当地村干部研讨交流,反复切磋,共同研判分析,最后认为,小刷咀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很多,但最终有三个主要瓶颈问题卡住了全村人奔向小康的道路。
   首先是严苛的自然环境。气候干旱寒冷,紧邻黄河而缺水,虽为黄土高原而土地瘠薄。同时小刷咀村出行困难。全县村村通早已完成,而小刷咀尚有断头路段或者硬化狭窄地段。此外小刷咀村没有一样适宜当地特点且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化项目,完全靠传统农牧林产业无法提高收入。解决问题和脱贫致富只能靠发展,一条发展思路在郭春耀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工作业绩体现“红船精神”
   虽说刚到小刷咀村时,郭春耀也曾通过给予一些物资资助以解一时之困。如联系海信集团为困难村民分发食用油等。但毕竟输血只能救急,不是办法,造血才是出路,方为长久。
   郭春耀说:“以前小刷咀分散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在市场中立足和形成品牌优势,需要有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为此,小刷咀梦瑶亮农牧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但如何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项目,成为他苦思冥想、夜不能寐的课题。
   经过反复调研、多方考察,又主动联系和虚心请教了许多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发现种植柴胡在当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柴胡作为一门重要的中药材,有着很高的药学价值和市场回报。
   为此,他在太原和小刷咀村之间不断奔走,最终确定与振东制药集团签订协议,远景规划种植柴胡2000亩。他带着村干部跑到有条件种植的农户家里不厌其烦地做工作。最终,在全村试种了130余亩。早春二月,看见柴胡的青苗破土而出,他的心才稍稍安慰一些。
   郭春耀一边等着柴胡的成长和收获,一边又开始了新的谋划和展望。受到种植柴胡的启发,他认真研究了当地的特产和优势,决定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依托于当地自然条件下的更多农牧产品。他的规划中,包括1000亩小杂粮的统筹规划种植,包括建设养驴基地,初步饲养60头驴。这些都以成立小刷咀第一书记工作坊为纽带,设计包装,推向市场。2017年底,该工作坊已经销售土豆20万斤,市场反馈良好。为此,他通过内引外联,分别与九维时空绿色食品集团、山西三晋培训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郭春耀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更要时刻保持奋斗姿态,大兴实干之风,更好地为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