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2月05日

文物比拼南北并立各领风骚

  本报记者 李芸红
  晋楚文物大比拼
   “争锋——晋楚文明特展”规格之高为山西博物院历年办展之最,这也是省博第一次将两种文明一起展出。
   此次特展,特地将晋式青铜礼器与楚式青铜礼器放在一起做了对比。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介绍,“这样布展就是要让大家感觉一下,长江文明体现方式和黄河文明体现方式的区别。楚文化被认为是非常瑰丽浪漫的,而三晋文明相对来讲跟中周的文明结合得更贴近一些。展览中展出的晋楚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日用生活用器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通过这些器物,观众可更直观地感受东周时期晋楚两大文明在同一个时期的共同点和差异处。这也是了解当时礼乐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看点。”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介绍,在此之前有关晋楚文化的展览大多是片段式、碎片化的,本次展览则是较为全面的一次。首先,展览中国家一级文物众多,包含102件。其次,从时间跨度上来讲,展品涵盖了晋楚文明的所有时期,是晋楚文化最为完整的一次全方位展示。331组660余件文物,呈现了春秋之世、诸侯并起、争斗不断的风云际会以及晋楚争霸中发生的“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三次重要战争。
   张慧国介绍,两周时期,以晋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和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各自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客观上促成了先秦时代“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一、
  铺首牛头螭纹蹄足铜鼎
   or 
  楚式铜升鼎
   铺首牛头螭纹蹄足铜鼎出土于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一组5件,大小相次成列,器形、纹饰基本相同,器物为覆盆形盖,上置三卧伏状犀牛作钮,盖正中有桥形钮,衔环。盖面上自内向外有三组花纹,依次为鸟纹、牛头双身螭纹和夔凤纹。
   楚式铜升鼎,是战国中晚期的器物,一组5件,用于盛牲肉以供祭祀。敞口、束腰、平鼎、平底的鼎是典型的楚器。周礼规定,贵族按照身份享用列鼎,通常是奇数。五件鼎,显示墓主为大夫身份。楚国的鼎,与同时期各诸侯国所用的鼎相比,形态富于个性,称之为楚式鼎。
  二、赵卿铜鸟尊or 楚屈子赤角铜簠
    赵卿铜鸟尊于1988年出土于金胜村赵卿墓,是盛酒器。形如昂首挺立的鸷鸟,头顶有冠和双角,双目圆睁,颈细长,钩形的喙。腹腔中空,与颈、喙相通,钩喙为自动开合的流口,设计十分巧妙。鸟背设盖,上有虎形提梁,盖以链条与提梁相连。鸟双腿直立,足间有蹼。鸟尾下有一虎形支脚,小虎前腿支地,后腿向上蹬,很萌。鸟尊通体浮雕羽翼,羽纹华丽清晰,富有层次感,铸造技术精巧至极,是晋国晚期青铜工艺中的杰作。
   楚屈子赤角铜簠,是春秋器物,1976年随州鲢鱼嘴出土。它是一件食器,底、盖均为长方形,直口,斜腹,平底,有四蹼形脚。底、盖内壁有六行三十一字铭文。屈、景、昭为楚三大姓,是王族的分支,分别是武王、平王、昭王的后裔。楚屈子赤角铜簠为存世仅见的屈氏礼器。
  三、《老子》竹简or侯马盟书
   1993年,对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四方乡郭店1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703枚有字竹简,内容为先秦典籍,其中以道家著作《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最引人瞩目。由于墓曾被盗,《老子》竹简的内容只有其他版本《老子》的三分之一。竹简本《老子》,文字纯正古朴,部分文字极难注解,但对学习其他版本《老子》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上世纪60年代,山西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文字是用朱笔书写在玉石片上,共发现5000余件,可以辨识的约650余件,总字数约3000余字。是研究春秋晚期晋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晋国历史及古文字意义重大。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胡远嘉

ooter" style="t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