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3月23日

太原理工大有颗不生锈的“螺丝钉”

  本报记者赵云云    “你好,请问你有什么需要帮助
  的?”每个周末,在太原理工大学校园内,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群大学生,他们搭着帐篷,穿着红马甲,尽心地服务着每一位同学,他们同属一个社团——“螺丝钉之家”。
   时光的年轮拉回1989年9月,那一年,一群热心的年轻人,以发扬雷锋精神、树立主人翁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目的,成立了“螺丝钉之家”社团。此后,他们用点滴的奉献进行着爱心传递,用点滴的赤诚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今,29年过去了,“螺丝钉之家”社团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失,反而越发光亮,爱心足迹已从校内辐射到校外,他们坚持不懈地开展志愿活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120元起家
      潘德华是现在“螺丝钉之家”的负责人,谈起“螺丝钉”的历史,他滔滔不绝。潘德华说,1989年秋季学期一开学,在原山西矿业学院机械系,“螺丝钉之家”正式成立。“当时正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和团员青年的爱国热情,联系机械专业‘螺丝钉’的特点,很自然就想到了雷锋精神。”
   时任机械系分团委书记赵志刚,是“螺丝钉之家”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的想法是,作为大学生,要甘当一颗螺丝钉,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希望大学生发扬螺丝钉的挤劲和钻劲;结合螺丝钉精神中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之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螺丝钉”的成立,得到了系里的大力支持,系里给批了120元,买了钳子、扳手、气门芯、胶水等,找了几块板子钉了个工具箱,又从家里拿来旧车胎等,便打上横幅开始在校园里帮师生修自行车等。
   潘德华介绍说,现在“螺丝钉之家”有家教部、修车部、义务服务部等10个部门,成员120余人,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在不断扩展。共享单车进驻校园,大学生买自行车的也越来越少,除了坚持29年的义务维修这个常规项目,近年来,“螺丝钉之家”还开展了很多志愿活动:义务家教活动、清扫校园活动、旧物换绿植活动、早餐保卫战活动。
  收获感动
      郭鹏飞在大一时,就加入了“螺丝钉之家”。在“螺丝钉之家”,他主要服务鸣谦村义务家教队。谈及一年来志愿家教活动,郭鹏飞说:“原本只是无心开始的家教,却成了我大一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年家教的点点滴滴也成为了我最最珍贵的回忆。”
   郭鹏飞的家教对象是一个名叫永鑫的小女孩,当时永鑫的成绩不是太好且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各科基础不牢,尤其是英语只能在及格线徘徊。每次家教郭鹏飞都会陪她做一份英语卷子,并把卷子的知识点细化、讲解。“改变是个缓慢的过程,我相信我的坚持会有开花结果的那天。”
   郭鹏飞回忆说:“大一的一个周五的晚上,永鑫偷偷给我打电话,‘明天你会来做家教吗?’没等我回话她就说明天一定一定要记得来,我问她为什么的时候,她压低了声音告诉我说明天是她妈妈的生日,想和我商量怎么给她妈妈过生日……”
   那次家教结束后,郭鹏飞留在永鑫家和他们一起吃饭。当永鑫对她的妈妈说出那声妈妈生日快乐的时候,阿姨眼中的泪花流露出的满满全是感动。
   一年的家教,永鑫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性格也开朗了。每到过节,永鑫的妈妈都会送上节日祝福;每到换季,永鑫的妈妈也一定会提醒郭鹏飞添加衣物。一年的家教,对于永鑫来说是成绩的提高,对于郭鹏飞来说,收获的不仅仅是目标达成的欣喜,更是一份暖心的牵挂!
   和郭鹏飞一样,戴自立大一就加入了“螺丝钉之家”家教服务队。2017年6月22日,是戴自立最后一次义务家教的日子,他负责家教的对象叫慧琳,是一个四年级的女生。
   最后一次帮她讲解完课本,戴自立拿出了准备的一张明信片和一本书。明信片上写着对她的祝福和一些鼓励她学习的话。戴自立回忆说,慧琳看到后,眼神复杂地一变,说了句“老师,你等我一下”。不久后,她拿来了一张明信片和一个音乐盒。明信片上写着不太好看但是很认真的一句话:老师,以后你一定要好好的。“老师,你一定要把音乐盒放在你的床头,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听听音乐。”后来,听她妈妈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个音乐盒。一做噩梦,她就要这个音乐盒。不过,戴自立没有拒绝,因为那样,会让她更难受。
   从此,戴自立的床头多了一个音乐盒。
   郭鹏飞和戴自立仅是“螺丝钉之家”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螺丝钉之家”的同学们在志愿活动中收获感动,在感动中感受担当,在担当中成长。
  29年坚持
      潘德华告诉记者,29年来,“螺丝钉之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一直在不断地扩充和改进。现已建立了八大项目:阳光助残、文化扶贫、环境保护、政策宣传、党员培养、科技实践、义务维修、关爱农民工子女。
   “螺丝钉们”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优势,让志愿服务活动更加紧密地贴近社会、贴近群众。除义务维修是常规项目活动以外,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各种义务活动。教室门窗锈迹斑斑不能顺利开合,他们便带着机油走到各教学楼,为教室门窗上油;冬天雪后,篮球场上的积雪难消,又有很多同学想去锻炼,他们带上清扫工具,将篮球场的积雪清除,使同学们可以在球场上尽情挥洒青春。
   从1998年开始,每年暑假的“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总少不了“螺丝钉之家”成员的身影。他们带领志愿者奔赴贫困山区的中小学支教,一对一的受益人数达到上千人;深入田间地头支农、进入工厂作调研,调研报告共计135份;走进家庭探望孤寡老人以及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让雷锋精神的影响更加深远。在社区里,他们不仅仅进行义务维修自行车、门窗、家电和义务家教等活动,还开展扶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活动,不定期地看望困难户,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与留守儿童提供长期的义务家教服务。
   29年来,“螺丝钉之家”青年志愿者服务队30多次在全国全省各类表彰奖励中获得过各项荣誉称号,被誉为 “校园徐虎”“象牙塔里的活雷锋”。面对获得的各种荣誉,潘德华笃定地说:“螺丝钉之家将继续秉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原则,从点滴小事影响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本版摄影本报记者赵云云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