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5月07日

机绣手绣并用的武氏绣法

  本报记者 王薇
   晋绣,山西民间流传下来的技艺。色彩艳丽,朴实、实用性强是晋绣的特点,它的针法大约有两百多种,有挂饰绣、贴布绣、纳纱绣等,鞋垫、肚兜、布老虎、被面、喜帐,这些生活用品无不表现着山西地域的特色,是山西女子智慧的结晶。这种民间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得以延续下来的。当年,武俊敏的祖母就是将外域的风情融进了山西的绣品中,成了汾阳当地响当当的巧绣娘。
   武俊敏离开汾阳,嫁到太原已有31年,这段时间,痴迷于晋绣的她,接过针线头,独创了“武氏绣法”。在一般匠人的眼中,机绣远远赶不上手绣,她却让两者相互契合,开办了自己的厂子,在创业中播撒着晋绣的种子。
  祖母是好绣娘
   武俊敏的祖母靳秀荣出身大户人家,她的绣艺是跟自己的婆婆学的。清朝末年,武俊敏的曾祖父与77位汾阳籍同乡一路向北,途经杀虎口到达恰克图(当时的中俄贸易边境)。每每回家,总会给家人带一些外族饰品。武俊敏的祖母本就喜欢刺绣,那些带着各种铃铛及流苏的饰品更是启发了她,家庭条件的优越、眼界的开阔滋养了她的一双巧手,让她的手艺变得越来越好。“我奶奶的很多针法连我都学不来,一样东西里就包罗了好几种针法。曾祖父及祖父每次回家,都会给她带很多富有域外风格的宝贝,聪明好学的祖母经过一番琢磨后,加上自己的创新,做出了好多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生活用品。每当别人办喜事,都会把她请过去。”武俊敏说。
   老山西人绣花喜欢用粗线做硬质绣,象征爱情的 “蝶恋花”、代表着 “多子多福”的石榴吐籽都是老百姓善用的图案。大户人家的女孩子穿戴精致,衣物上的纹饰比男孩子更为复杂。武俊敏的出生给靳秀荣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她绣出了不同样式的肚兜、云肩、枕顶、虎头帽及帽尾、围嘴、钱袋子、荷包、布偶玩具等,被孙女珍藏到了今天。
   武俊敏拿起一个绣有石榴、莲花和佛手的围嘴,告诉记者,这是给以前的小孩戴的,以防其吃饭漏嘴脏了衣服。由于做工精细、过于珍贵,后来,家里的长辈便不许再使用它。
  进厂子学绣艺
   武俊敏跟着祖母耳濡目染,学了一些好手艺。1988年工作以来,她先后在太原市戏装刺绣厂、山西纺织印染厂服装厂工作。这期间,她成了“工作狂”,不但潜心观察、学习师傅们的绣法,还开动脑筋,试图绣出自己的风格。那时,她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每天忙碌十四五个小时,不是为了多赚些钱,而是出于对刺绣的痴迷。就这样,武俊敏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会了做出口绣片的工艺、抽纱制作工艺以及布艺玩偶的制作工艺。其中绣片有时是用作衣服上的装饰品,抽纱则是出口的工艺品,品种主要有台布、盘布、窗帘布、枕袋等。在她的师傅中,既有厂里的工匠,也有苏州、杭州的手艺人。
   武俊敏说,丈夫和儿子那时经常来厂里陪她,也抱怨过她太晚回家,可她顾不了那么多,一头扎进布料里,两耳不闻窗外事。
   1991年,一个新的机会摆在武俊敏眼前,她被派往深圳,学习电脑绣花的制版技术。它需要操作者在电脑上设计图案、编辑针法,通过设计颜色顺序、输入控制信号,以鼠标为针、荧屏为布进行设计,根据不同针法、颜色、信号为绣花机提供可控系统数据的编程,直至操控绣花机绣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掌握这门技术不是件容易事,需要有美工基础、手绣功底、电脑知识三位一体才可掌握。起初,她并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可掌握了这门新技艺后,成就感顿生,现在的她,十分感谢成就她人生经历的这段历程。
   10年后,市场萧条,服装厂的生意出现了危机。在厂长的建议下,她与丈夫将服装厂绣花车间的两台进口设备承包了下来,开始谋求转型发展。经营两年后,他们迅速占领了太原市的服装市场,之后,扩大规模,增加设备,开办起了自己的“唐人绣坊”。
  棉花上展绣艺
      “学习期间,我遇到过不少坎儿,有一回投入了两万元做绣片,结果因为市场滑坡,只得廉价处理。”武俊敏说。
   渐渐地,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山西人喜欢将绣品留一个口,以便往里面塞棉花,而她则想到了让平面绣品凸起来。
   “画好图后,要在蜡纸上进行穿孔扎眼留下纹饰的轮廓,再将颜料与煤油混合起来,在蜡纸上通过漏印留痕,将刺绣的图案呈现在布料上,接下来走轮廓、铺棉花、贴布,再走一次轮廓线,并绣出图案,你会发现,布和棉花是融为一体的。”
   武俊敏的工作室里,挂着一幅《吉祥有余》图,它采用了单线针、锁线针、包梗针和走三针,黄澄澄的象身、天蓝色的“毡子”上“开”满了白色的小花,“毡子”的边缘上还挂有十条“鱼儿”,象征着十全十美、年年有余。
   中国的刺绣无非分为软质绣和硬质绣,武氏绣法刚好融合了这两种,加之棉花的存在,使绣品拥有了上党堆锦的风格。
  机绣手绣相融
   武俊敏向记者展示了一幅自己亲手绣出的作品,名字叫“母亲的记忆”。当年,母亲剪过一幅作品,融入了“花”、“鸟”、“鱼”等传统元素。为了寄托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爱戴,她将这幅剪纸画变为了刺绣,各色的花儿、游鱼相互映衬,构成了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作品。
   除此之外,她还喜欢用针线勾勒出山西的淳朴民风,展现老百姓过年、过节时的热闹情景。在《马上起舞》中,三个身着传统服饰的人站在一匹红色的神马上,吹着笛子、跳着热舞,将火一样的热情传递给了人们。
   武俊敏一面通过手绣陶冶情操,一面利用机器经营着“唐人绣坊”,在她看来,机器植入手工的操作依然灵活自如、娴熟精致,绣出的成品不亚于手工制品,她每每在电脑上输入一个数据,都能感到手中握有一根穿透布料的针,并不会因为身处机械中,而让闲情雅趣减少了几分。
   武俊敏称,晋绣固然需要靠双手传承,但也需要紧跟时代传承,机器绣不出的效果,她可以通过手绣去弥补,可倘若离开机器,生产效率就会降低,工人也无法养家糊口。从学习传统技艺、接触现代化工具,再到回归传统,她感到自己的路越走越宽,给晚辈提供的“舞台”空间也将越来越大。
   如今,跟着武俊敏学习晋绣的女孩越来越多,这让她越发坚信,山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晋绣这门技艺可以被传承下去。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