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5月22日

他们身怀绝技 能让文物“复生”

  本报记者 田璐
   在山西博物院,有这样一批拥有“神力”的匠才。他们从70后到90后,个个身怀绝技,犹如历史的拼贴者,让一件件“病危”文物起死回生。
   近段时间,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壁画组正在为忻州九原岗壁画做修复工作。李锐正一丝不苟地整理着眼前的壁画。
   “这部分壁画受到了地层挤压,我们要做的就是拉伸。”李锐今年25岁,学习文物修复专业,在文物保护中心已工作5年。从最初的采集资料、观察现状,到加固后背,再到壁画正面各种工序的修复,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要上手操作,做到细致处理。
   壁画组有十余人,除了70后的指导老师,清一色的90后年轻人。
   谈及当初哪道工序最考验自己,李锐不假思索地回答:“清理壁画背面时需要切砖,从20公分左右的厚度切到0.5公分,形成一个平面。这需要我们反复练习。”
   书画组以90后女生居多,任务是对古代绢画、书画作品进行装裱修复。这是一门很磨功夫的手艺,除了要有高超的技艺,对修复师的耐心和细心也是极大的考量。
   在一张清代水陆绢画前,25岁的李宇婕正在为空鼓处填浆。别看李宇婕年纪轻轻,已是老资历。从事修复工作的这5年,让她成了不折不扣的“细节控”。
   书画修复工序很繁琐,李宇婕和其他人初来乍到,就被揭画芯这道工序难住了。“揭画芯的过程有时需要持续几天甚至一个多月。”李宇婕说。
   在她身旁,同事惠明涛正趴在一张大红色案子上,反复清洗着一张画芯。他告诉记者,去年他修复了一副清中期的对联。由于上面有污渍,他趴在案子上揭画芯硬是揭了一个多月。
   从2013年至今,书画组装裱修复了九十多件作品,包括傅山、赵铁山等书法家的作品。
   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的环境极其安静。在采访青铜组带队闫老师时,除了彼此间的交流声,就是相机的快门声。而屋里其他4位修复师只是低着头,拿着手中的工具反复做着修复工序。闫老师说,他们曾为了修复一件汉代的青铜器,花费了数月时间。
   在文物保护中心,这里的人反复谈到的是静下心,沉住气。耐心、细心,不仅是对文物修复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修行。闫老师说,大浪淘沙,能够沉下心,留到最后的都是真金。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董元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