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5月24日
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

忻州偏头关 明长城外三关之首

  本报记者 田璐
    在山西西北部的忻州市偏关县,有“晋之屏藩、三关首镇”之称。明朝洪武年间,这里开始修筑长城。当时设立九边重镇时,其中太原镇就设在偏关。
   这里是内外长城相汇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偏关境内处处设关,步步设防,墩台多达上千座,城堡多达四十余座。长城遗址密度居全国各县之最。
  三晋边城紫塞
    偏关位于晋西北边陲,处于黄河南流入晋的交汇处。偏关又叫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中华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正因为这样,偏关被称为“三晋之屏藩”“晋北之锁钥”。
   明朝建立后,为有效防御北元南侵,举全国之力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为九边或九镇。其中,太原镇总兵从宣德四年到嘉靖二十二年,就驻守偏关长达114年。
   偏关是山西省长城里程最长的县,即山西第一、全国第二 (仅次于河北省赤城县)。该县境内现存的明长城长度为90公里,以明代外长城居多,最重要的有:老营堡、水泉堡、滑石涧堡、桦林堡、柏杨岭堡、草垛山堡、寺埝堡、五眼井堡等。内长城在偏关境内长达60多里,全为紫色泥土筑就,被称为“紫塞”。
   作为战争的遗迹,长城和关隘,在山西这块苍茫的土地上,已经变成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战争文化的珍贵实物。
  山西镇重要关堡
   偏关境内烽堠林立、堡寨相望,在明朝时期构成了西北部固若金汤的人工屏障,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堡老营堡就在这里。
   老营堡位于偏关城东,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扩建于万历年间,历史上曾屯兵三千多人,其建筑规模是仅次于偏关古县城的第二大城堡。城堡依山而建,有三座城门,被四周的山围成“凹”字形。城北山顶上是古长城,长城外便是现在的内蒙古清水河县。
   老营堡的城墙全部用砖石砌成,非常坚固,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登上城墙还是可以一览曾经的宏伟。城内还残留着一些庙宇和古戏台,村民们还保留着住窑洞的习惯,这也自然形成了“老营堡特色”。
   如果想去老营堡,又想凑些热闹,可以在端午节和农历六月十八来到这里。每年,在这两个日子里,人们都会来老营堡赶集,附近的村民有的来看戏,有的做买卖,也有的从外地赶回老家,跟亲朋好友团聚。
  “馆藏”之一水泉堡
    来到堪称长城博物馆的偏关县,绝对要去“馆藏”之一的水泉堡看一看。
   晋西北十年九旱,水是极为珍贵的,水泉堡便因当地有一清凉甘甜的山泉而得名。水泉堡建于明朝宣德九年,位于偏关县城东北处,与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仅隔一“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屯兵最多时达两千余名。堡城南门城门上,镶嵌着一块长方形的绵阳石板,上书“水泉营”三个大字。
   水泉堡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这里有一个重要隘口——鸿门口,也被称为红门口。整个堡寨呈簸箕形,其初衷是“鞑子”一旦攻进堡内,簸箕就把他们“簸”出去。
   这道隘口是偏关通往塞北的咽喉要道,甚至是唯一的咽喉要道。相传,北宋杨家将曾率兵驻扎于此。如今的209国道,便由此通过,穿越鸿门口而直通清水河县县城。
   如果春季来到鸿门口,兴许还能看到从南方飞来的大雁一圈一圈地盘旋,鸣叫着不肯离去,故而当地人有大雁飞到鸿门口,“飞一千里,退八百里”之说。到了秋天,同样的景致依旧在鸿门口上演,这里也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拍摄地。
  内外长城相汇
      偏关,曾是北疆门户和京师屏障。虽然当年的雄伟壮观已不复存在,但站在一个个黄土台墩上,还是能从凛冽的朔风中嗅出烽火连天的硝烟味。
   在偏关县城西北处的黄河岸边,高耸蜿蜒着一段明长城,名为桦林堡,是山西省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桦林堡与鄂尔多斯相对,从战略意义上讲,这段长城是为了防止河套匈奴的进犯。原来,每年黄河上冻时节,为了防止匈奴骑兵踏冰渡河,桦林堡左近的长城便会加强防务。
   在桦林堡的北墙附近,有几间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院落。门前凌乱地摆置着旧时的石狮和旗杆石,房屋边上还有一个十数米见方的平台,依稀可以从这些老物件中看出,这里是过去的兵营。
   偏关县境内,内长城和外长城交汇的地方在柏杨岭堡。这座始筑于明朝弘治二年的柏杨岭堡,堡内已无任何建筑。独存的那座空心敌楼,人称九窑十八洞,外观独特。
   来到柏杨林堡,从高处可以看到外长城和内长城相汇处形成了一个“丫”状衔接点,所以当地人把柏杨岭堡交汇处形象地称为“丫角山”。
   丫角山既是九边重镇太原镇和大同镇的交接处,又是起于北京八达岭,穿越北京、河北、山西三省市的内长城的终点站。
  古堡慢生活
   在偏关县黄龙池乡滑石村,有一处建于明朝宣德九年的滑石涧堡。这里东面与水泉营、老营城相呼应,西面紧邻着黄河,处于明朝与北元朝对峙的前沿。
   滑石涧堡南墙至今保留着一座较为完整的城门,门拱上方嵌有一块匾额,上书“镇宁”。城门顶部赫然矗立着一块石碑,刻着“创修滑石涧堡砖城记”字样,记述了滑石涧堡的创立、重修和军事防御体系的相关史实。
   走进古堡,大多数窑洞都已废置或者坍塌。和偏关大多数古堡的命运一样,滑石涧堡在当今和平年代,已经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古堡城墙的砖石被层层剥离,修筑了烟囱、院墙,徒留一圈突兀的夯土,粗略地勾勒着滑石涧的城池轮廓。
   滑石涧堡里居住的大部分是张姓人家,据说他们的祖先是明朝洪武二年从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为了国家疆土农垦戍边。如今,堡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或移居县城,只剩下老人们看护家园、犁地耕田,过着城里人向往的慢生活。
   长城既是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又是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载体。一道道残破的边墙、一座座依旧挺立的墩台,苍凉壮观恢宏。所以,想要亲身感受古老长城的魅力,千万不要错过偏关古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