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5月25日

带着养父嫁人 30年不离不弃

  本报记者 刘琴 通讯员 秦风明
   每天,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洪底村的董成珍天不亮就起床了,洗菜、做饭,照顾养父起床、洗漱。多少年来,周而复始,这些都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
   日前,记者来到董成珍家,在装修一新的3层小楼院中,一位戴着墨镜的老人悠闲地坐在阳台上听音乐,高挑的身材看上去倒不像个老人。热情的董成珍迎上来介绍说,这是她的养父,70岁了。除了眼睛看不到,身体挺健康。董成珍的养父因患眼病导致永久性双目失明,生活不便自理,董成珍年纪轻轻便决定要带着养父去嫁人。董成珍30年如一日照顾失明养父的事情,传遍了周边的村镇,感动了他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董成珍的家庭还获得了长治市慈善总会“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
  养父失明
    现年38岁的董成珍出生三天就被父母抛弃了。幸运的是,当时年仅30岁的董虎则,未成家无儿无女,把她捡了回来。
   董虎则老实淳朴、厚道正直,虽然没念过几天书,但自收养了女儿后格外兴奋,对生活充满信心,发誓要把宝贝女儿养育成有文化、有知识、懂事乖巧、有出息的人。
   天有不测风云,董成珍刚满7岁时,董虎则突然得了眼病,后经医院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形,眼底坏死,无法医治,之后便永久性双目失明。养父是个急性子,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常耍性子,发脾气。那时董成珍虽然年幼,但懂事的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父亲想不开寻短见,于是日夜陪伴父亲,苦口劝导,耐心疏导。终于在亲戚朋友和女儿的鼓励下,董虎则慢慢摆脱了阴影,树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独挑大梁
    洪底村是桥上乡人口最少、极其偏僻的一个小村庄,那时出村路还是羊肠小道,崎岖难行,村民购买粮油和日用品需徒步到离村6公里多的盘底村。自父亲双目失明后,小小年纪的董成珍便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那时我家有4亩地,我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为了照顾父亲,我不能像别的村民一样去城市里打工挣钱,只能在家里务农、务工,以微薄的收入艰难维系一家人的生活。在我未成家之前的十年里,我整个人像上了发条一样,一刻也停不下来。每天早晨5点多就要起床劈柴、洗衣、做饭,把做好的饭菜送到父亲手上,之后或上山砍柴,或去田地里干活,夜里还要做家务,常常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地里活不多的时候,就去村子附近做小工,挣点零钱。说实话,那些日子我是苦点、累点,但为了这个家、为了父亲,我总有使不完的劲儿。”董成珍回忆说。
  带父出嫁
    董成珍说,成家时,她兑现了向父亲作出的承诺,一直将父亲带在身边。30年来,董成珍一直待在父亲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
   父亲有晚餐喝酒的习惯,董成珍就每晚给他备一杯酒;父亲穿衣、吃饭等生活上的琐事,她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平日里,为排除父亲的孤寂、烦躁与不安,让父亲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收音机,让父亲平时听听音乐、新闻,了解一下社会发展。有时还带他到村里溜达,与人聊天。30年来,无论是刮风下雨,无论多晚,董成珍都要赶回家,否则心里不踏实。左邻右舍都说:没有董成珍的勤劳善良、爱心奉献,董虎则怕是撑不到今天,这个家也就不像个家了。
   去年3月,父亲得了湿疹,董成珍用土处方,薏米加绿豆加猪大肠炖成汤,连吃三个月将父亲的病治好了。近年来,父亲上了年纪,难免头昏脑胀,腰酸背痛。”她就准备一大包药以备急需。一年春冬两季,她都给父亲进补。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如今父亲虽已年满七十,但精神矍烁,容光焕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董虎则高兴得逢人便说:“我这辈子有幸遇上了这么一个好女儿,她太孝顺了,对我比亲生女还好,好人必有好报。”
  言传身教
    近年来,一双儿女逐渐长大,董成珍和丈夫崔海江借当地旅游优势,筹资在村里率先开办了农家乐,家境也宽裕了许多,丈夫还当上了村委主任,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丈夫崔海江对记者说:“其实我就是看中我老婆这一点好,孝顺。我当时跟她谈对象的时候,我就跟她说,第一点就是要孝顺父母。养父住过来以后,多年吃住都在一起,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养父问题而生过气、红过脸,也从来没有把养父视为拖累。因为老人家能健康地活着就是我们家的福气。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我还当上了村干部,我们要把尊老孝亲的好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我的丈夫是当兵出身,他诚恳勤劳、为人厚道、善解人意,嫁给他这么多年来,很少因为我父亲的拖累而生气过,他是个难得的好丈夫,我很知足。”董成珍说。
   让董成珍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因为家庭的特殊情况,她几乎没上过一天学,识字太少,工作交流中受限制,但她毫无埋怨。她努力把自己一生的欠缺用在了儿女身上,教育儿女珍惜好日子,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好好做人。
   如今,在董成珍的言传身教下,一双儿女也十分尊重和孝敬老人,孩子们常常在学习之余主动承担家务,为老人端茶送水、洗衣做饭,日子过得欢心愉悦,孝老爱亲成了这个家的家风,代代相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