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5月28日

地名习俗见证下的牛郎织女传说

  本报记者 曹慧茹 整理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先秦时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之一,同《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并称为“四大民间传说”。千百年来,这个优美的传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对民间的伦理道德和大众的文化心理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从基本内容和思想倾向看,牛郎织女传说展示了我国农耕文明下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和封建宗法制度下婚姻不自由的社会状况。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得到民众的广泛同情,这成为传说传播和繁衍的动力,也推动了“七夕”乞巧风俗的形成。民众常常把传说中的主人公认定为自己身边的真实人物,把事件发生的地点认定为本地域,由此出现了许多相关的历史遗迹(如庙、洞、牛郎庄等),陕西西安、山东沂源、山西和顺等地都有牛郎织女传说的相关遗址。在现代化进程中,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播逐渐显现出式微的趋势,急需加大保护力度,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2008年6月7日,山西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名列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 说
   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得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由于农历的七月初七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便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农村的一些少男少女还会趴在葡萄架的下面,据说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美妙动人,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以 “牛郎织女”来描述夫妻的恩爱。
  【非遗档案】
  牛郎织女传说
  时间:2008年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类别:民间文学编号:Ⅰ-36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和顺县山东省沂源县
  记 载
   “牛郎”“织女”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但当时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后“古诗十九首”进一步有描写,其中的一首描写《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牛郎星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织女所生的孩子。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郎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相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
  立 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尽管故事的传播有着多地域、多元文化的特征,但山西省和顺县松烟镇南天池村一带仍保留着“七夕文化”的诸多记忆。
  地名串出故事
   以和顺松烟镇南天池村为轴心,半径2公里至3公里之内,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相关的地名有十多处,这些地名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对应,形成了一条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链。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与磨子峪(簪峪)是地方志中早有记载的地名或村名,其余地名及相关景物名称均长期流行于民间,如今能见到的有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八仙洞、驴打滚、磨簪石等等,还有已毁圯的王母娘娘庙、李天王塔遗址等。
   专家认为,南天池村的经济生活方式和遗存的古风古俗,最接近古代农业社会的原型,同牛郎织女故事所表现的“男耕女织”的理想观念十分和谐融洽。
   传说中,织女下凡沐浴的天河池位于天河梁山腰处,是长期山水冲积而成的水塘,池边石缝中山泉汩汩,经年不息。石缝中生长出一株椴树,主干已于百年前被锯,支干如今已长成合抱之形。有关专家称,该树至少有500年历史。椴树后有两座山石垒砌的小庙,即村民所言牛郎庙与织女庙,形态原始,巍然独存。
   南天门是传说中织女沐浴的必经之地,也是后来天兵天将下界落地之处。观其旧址基石,门庑浩大,大约建于明清之际。旧南天门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如今的南天门是1962年南天池大队重修的,距原址东移约四米。
  习俗演绎信仰
   围绕牛郎织女展开的故事情节吸收了传统文化中多种元素,“七夕风俗”亦包含了诸多的民族文化心理,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完整性。民国《和顺县志》记载:“七月初七,处女用瓦器生五谷芽,向牛郎织女乞巧。”村民在这天讲究放鞭炮、贴牛郎织女图案的窗花、敲锣打鼓“接织女回家”。现在,村民们每逢“七夕”仍有“看天”习俗,晚间在院中朝南向摆上桌子或案板,上面供奉连着杆茎一起煮熟的毛豆和带苞叶煮熟的玉米,然后燃香拜天,祭祀牛郎织女。南天池村民自古保留着养育耕牛的习惯,曾长期流行“牛死埋葬”的风俗,至今家家户户养牛,少则几头,多则几十头。这里曾经家家户户纺线织布,村民保存着古老的织机和纺车。村内妇女善于刺绣,农闲时,农妇们常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展示手艺。
   南天池村还传承着牛郎织女传说的韵文体吟诵。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南天池一带的村庄有演剧酬神的风俗遗存,当地人叫“敬神戏”,主要戏本有才子戏《吕蒙正赶斋》、二十四孝故事《卖苗郎》、《探亲》等。无论演唱什么剧本,唢呐开场后,演员必要吟诵一段韵文:“天河梁下一清泉,一棵椴树盖得严。谁要喝了天池水,能成长生不老仙。”“喜鹊好,喜鹊好,喜鹊展翅搭天桥。牛郎织女天桥过,不知天桥牢不牢。”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