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6月04日

六百余年苏氏琉璃留住故宫里的“宫廷黄”

  本报记者 王薇
   琉璃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品类,山西是琉璃的主要生产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氏琉璃拥有六百余年的烧造历史,工序完整、特色独具,尤其在宫廷黄、孔雀蓝釉料的配置上有着独到的技艺。
   “故宫琉璃里,有我家做的。”这是太原苏氏琉璃传人最引以为豪的一句话。常年驻扎于太原新沟社区山头街(原马庄山头村)的苏永军认为,一定要将先祖留下来的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传 统
   早在汉代,山西就已出现了低温铅釉陶,北朝时期,琉璃烧制技艺得以盛行,在使用范围上突破了日用陶器皿的范畴,开始被应用于屋顶建筑上。
   千余年来,这一行业相承不衰,其分布之广、匠师之多在全国均居于前列,特别是对太原、阳城、河津、介休等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四个区域里,形成了 “太原苏氏”、“阳城乔氏”等门派。
   苏氏琉璃是山西琉璃的一支重要传承力量,它先是继承了宋代孟家井的陶瓷工艺,又于明代万历年间在东山马庄发展壮大。经过不断学习、实践,苏家提升了烧造技艺。“孟家井资源不足,也没有这么高的琉璃技术,我们的祖先从孟家井搬到马庄之后,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掌握了烧造的造型技艺,之后,一部分人在家做琉璃,一部分人去了北京的琉璃渠,给皇宫做琉璃瓦,一做就是好多年。”苏永军说。
   2006年,苏氏琉璃厂在马庄山头村建成,考虑到煤烧琉璃的方式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苏家人改为了液化气,并在挖掘古老配方的同时,调整了现有的配方,将琉璃的传统色泽保留了下来。
  配 方
   山西琉璃多用于宫殿、陵寝、寺院、庙宇、宝塔等建筑上,在造型样式、装饰风格、工艺品质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是汉族传统陶瓷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
   建筑琉璃尤以介休后土庙、洪洞广胜寺的飞虹塔、大同九龙壁、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和北京的故宫、天坛、十三陵等为代表,其金碧辉煌、色泽华丽,呈现出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皇家建筑的尊严气概。
   明嘉庆年间,黄琉璃是北京皇宫的主要建筑材料,东山的苏氏琉璃成为了宫廷的供瓦基地。如今,苏家人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配方,并把它称作宫廷黄。
   马庄山头村东山上拥有大量的紫石矿源,它们是制作黄色釉料的上乘原料。当今的琉璃厂在烧制琉璃瓦时,用的都是氧化铁,苏家人却例外,采用了马庄东山上一种叫紫石的矿物质原料,它釉色饱满,与坯体结合牢固,是上乘的着色剂。
   除了宫廷黄,苏家人还将孔雀蓝釉配方继承了下来,这种配方经八种矿物原料配制而成,能烧制出深浅不一的各种孔雀蓝琉璃制品,色泽鲜亮,又不失传统典雅之美。
  工 艺
   琉璃制作是一门综合技艺,需要经过备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几个阶段。苏永军选用的原料通常为坩子泥、紫砂泥和红泥。
   深灰色的坩子泥被苏永军塑造成了大小不一的石狮子,它们经过1180度高温烧制,形成了雪白的坯体,再经过上釉、950度的烧制,变得五彩斑斓、威风凛凛。“跟坩子泥不同的是,紫砂泥所能经受的温度只有1100度,它能被用来做紫砂壶。”苏永军说。
   塑型的方法有三种,有手工捏制成型、模具印坯成型,在特制的轮子上做简瓦、板瓦。其中,手工捏制成型主要用来制作屋脊、纹兽、花卉等部件,形象生动、造型丰富,作者可根据创作意图随意捏塑。模具印坯成型则用来制作琉璃瓦或造型简单、用量较大的小部件。
   经过塑型后、修坯后,苏永军把坯体放入了液化气炉。装窑时,他先将坯体平稳放置在炉架上,再推进炉内,素烧14个小时左右。待出窑后,用手轻敲坯件表面,若声音清脆,则可以进行施釉、烧釉,若声音发闷、坯体表面粉红,则说明烧成不熟,寿命短暂。
  传 承
   2008年,太原“苏氏”琉璃被授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琉璃烧制技艺)”的匾额,这也是对有着百年琉璃烧制技艺的苏家及我省琉璃匠人做出的贡献予以了充分肯定。
   在苏氏琉璃厂里,时常可以见到拿着刻刀、专心致志的学生,他们是美术专业出身的学生。为了将祖先的手艺传承下去,苏永军为他们提供了实习岗位、食宿环境,学生毕业后,可以留在厂里做工。
   “他们在学校里领悟的只是‘皮毛’,到了我这儿后,才发现塑型需要这么深的功底,除了塑型,我把全套的工序都教给了他们。”苏永军说,学生学成后,既可以留在厂里做工,也可以外出谋发展。苏永军还会帮他们联络岗位,助他们一臂之力。
   据悉,苏永军接收大学生已有5年。从2015年起,每逢周日,都会有一批小学生前来参观。苏永军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家族历史、琉璃的制作方法,并带其体验拉坯、塑型工艺,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留心到晋祠、五台山等地还没有琉璃制品,苏永军决定,要将这门技艺的种子播撒到那里去,开发琉璃文创产品,让更多的游客去了解、去探索山西的琉璃文化。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