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6月29日

博大胆识铁石坚 刀光剑影任翔旋

  本报记者 赵伟 李媛媛 赵云云
  吕梁临县·李西苑
  发动三十多个村镇群众空室清野
      1934年,23岁的李西苑从太原第一师范毕业,回到县里从事教育工作中,广泛结交进步人士,与太原一师进步青年经常联系,并秘密散发他们寄来的抗日新闻和革命传单,进行革命活动。1936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开展抗日救亡革命工作的骨干。
   临县与陕北隔河相望。30年代中期,陕北土地革命运动的发展,对临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1933年起,陕北党组织就在吕梁地区开始了有组织的秘密活动。在1934年至1935年间,建立起一批党的组织,地下斗争逐步开展,而进步青年李西苑、高闻天、段映宗等人毕业返回临县后担任小学教师。任教期间,他们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有时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李西苑发起组织小学教师读书会,希望在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促进临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传播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
   1936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阎锡山政府沿黄河地区强化白色恐怖统治,临县当局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将李西苑、高闻天拘捕。由于他们深得学生尊敬,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知名人士出面具保下,临县当局不得不将二人释放。同年,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在吕梁全境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抗日救国高潮。
   1938年,李西苑担任了牺盟会特派员,他组织县牺盟会员,发动群众严惩阻碍抗日的官吏,坚决贯彻“合理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在县城晋华纺织厂和招贤瓷厂组织工人运动,在农村发动驱除坏村长的斗争,打击顽固势力,鼓舞民众抗日的积极性。
   当时,山西交通沿线大部被日军侵占,日用品供应困难,李西苑通过牺盟中心区,在临县开办了 “民生产销合作社”,不仅解决了日用品供应,还销售了《论持久战》等革命书刊。
   阎锡山发动 “晋西事变”后,李西苑带领进步组织撤出县城,组成武工队,配合新军攻打县城。1940年1月,临县解放,李西苑就任新政权的第一任县长。其间,他深入全县30多个村镇建立基层政权,发动群众空室清野,开展反奸除霸及反“扫荡”斗争,部署大生产,组织变工组,巩固发展民族统一战线,壮大抗日力量。
   1943年,李西苑调任晋西北行署贸易二分局局长,驻保德县。1945年6月,分局与陕西府谷一带的高双成旅因一批奇缺药材发生争执。7月16日,高双成宴请李西苑谈判,为了团结抗日,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去赴会,不幸中毒身亡,时年35岁。县城各界人士将他的出生地县城西关改叫“李西苑街”。
  晋
  中·
  张惟琛
  主编《锐锋》期刊号召各界抵制日货
      张惟琛出生于祁县东阳羽村的一个较殷实的家庭。1921年,张惟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太谷铭贤学校部。1924年夏,他同阎毓珍、袁贵显、阎定础等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发起 “祁县青年俱乐部”,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
   在铭贤学校内,他以国民党员 (左派)的公开身份,组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带领大家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主义书籍和《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
   1925年初,张惟琛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介绍赵品三、张卿云入党,三人组成中国共产党太谷铭贤中学小组,这也是晋中地区最早的中共组织。
   “五卅”运动期间,张惟琛主编出版 《锐锋》期刊,号召社会各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声援上海工人和全国的正义斗争,在祁县、太谷很快掀起一波革命浪潮。
   1926年,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主力的胜利消息传到山西,张惟琛和赵品三决心大力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党的队伍,经常深入到铭贤学校附近的村庄开展活动。翌年4月,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和赵品三等人组织了驱逐铭贤学校国民党右派头头高向果的斗争。斗争胜利后,二人在郝德青等同志的掩护下到太原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工作,接着他又到汉口向党中央报告情况。不久,张惟琛返回太谷,按照中央指示重新整顿组织,计划开始新的行动。此时,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清党活动愈来愈紧,白色恐怖笼罩着山西。他和赵品三决定再赴武汉找党组织联系。行前,他发展了郝德青、侯俊岩二人入党,并指定他们负责铭贤学校党的工作。
   1927年9月上旬,张惟琛、赵品三再次南下武汉。当他们到武汉时,中共中央已迁往上海,二人多方辗转才与上海党组织取得联系。随后,党组织派张惟琛潜入国民党军独立十五旅(新编第二师)从事党的工作。期间,他在敌军队中秘密发展党员,与不少连长、排长建立了关系,使中共组织在这支部队扎下了根。1929年12月,张惟琛受党组织的派遣,赴绵阳组织农民游击队参加了红二军团。1933年,年仅28岁的张惟琛在战斗中牺牲。
  临
  汾·
  张
  振
  山
  带领学生街头示威声援省港大罢工
      张振山1903年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县(今临汾市)韩村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五四”运动爆发后,16岁的张振山带头与山西省立第六中学(现临汾一中)第一批进步学生积极响应,并串联临汾各校学生,走上街头,集会游行。当时,他登上了游行队伍经过的大鼓楼时,发表了平生第一次演讲。
   时隔两年,张振山在六中创办了临汾最早的进步刊物——《新生周刊》,发布了揭露黑暗、颂扬真理的文章,宣传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1923年,他又与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共同集资,在临汾城内东大街创办了《新新书社》,经销《向导》《新青年》等报刊,向民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1924年,中共太原支部成立,彭真奉党组织之命,秘密来到临汾,与张振山等人促膝交谈,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只有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彻底抛弃了无政府主义。
   随后,张振山秘密北上,在太原找到彭真,郑重提出要加入共青团组织的要求。彭真代表中国共青团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介绍并吸收张振山为共青团员,他成为了临汾第一名共青团员。随即,张振山遵照彭真指示,以六中为核心,迅速发展了徐亚桑、段家绂等人为共青团员,成立共青团临汾支部,他担任第一任团支部书记。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的消息传入临汾,以张振山为首的共青团员,带领以六中为主体的5所学校的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声讨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声援省港大罢工斗争,并组织“后援会”,援助上海工人。
   1926年春,张振山成为临汾县第一名共产党员,并很快发展了徐亚桑、李少卿等一批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当年3月15日,中共临汾党支部成立,他担任第一任书记。1926年秋,中共临汾地委成立,他担任第一任书记。
   1927年,张振山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决定,进行了革命大转移。但在转移途中,张振山等一行8人在永和县被敌人扣押,后辗转押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太原监狱。直到1930年初,张振山在太原党组织的营救下出狱,随后秘密奔赴河南开封,转入地下党组织活动。
   同年3月8日,张振山在前往收容所散发共产党的传单时,再次被捕。10日清晨,被残忍杀害,年仅27岁。
  运
  城
  河
  津
  市·
  墨遗萍
  创办“新我学术社”开展抗日宣传
      1928年2月27日,山西省委委员、阳泉市委书记、河津党组织创建人邓国栋在祁县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时被捕牺牲。他的牺牲给山西党组织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河津党组织的恢复带来极大困难。但此时,一个个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纷纷涌现,墨遗萍就是其中之一。
   墨遗萍本名李毓泉,是河津籍早期中共党员,与烈士邓国栋是同学。一直以来,邓国栋定期将革命刊物 《向导》邮寄给墨遗萍,在此影响下墨遗萍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并与运城地下党建立了联系,开始了革命生涯。
   1930年,墨遗萍创办了“新我学术社”,在河津甚至在河东地区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河津后,墨遗萍鼓动民众,推翻国民党河津县党部,在他的倡导下,河津的几所高小师生自发成立 “抗日救国会”“露天学校”,积极向民众宣传抗日。这年冬天,在省立运城二师学生、共产党员姚晋太的介绍下,墨遗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12月下旬,中共河北临时省委安排阎子祥(阎增祥)以省特派员的身份到河东开辟工作。阎子祥又通过姚晋太关系来到河津和稷山,成立了两县联合支部,由姚晋太和墨遗萍负责,并将“新我学术社”和“进化书社”作为党的活动据点。
   1933年秋,墨遗萍以个人身份在河津县府当录事(秘书),因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被当局通缉。他逃到陕西宜川后,以出卖纸墨笔砚画虎为生,后结识了父亲的学生、宜川县教育局长张伯玉,成为了宜川一高教员。其间,他与范世昌、邓景亭、刘葆璋等人接上了党的关系。在随后的活动开展中,墨遗萍编写了《革命同志同盟手册》,被校长发觉后禀告教育局将其革职。
   1934年春,墨遗萍返回河津从事党的活动,不久,又被河津当局通缉,他再次赴陕西宜川集义镇刘葆璋家隐藏。后在范世昌的掩护下,他到扶施(延安)当了地方兵,又因兵营搞兵变未成被开除。被开除后的墨遗萍以卖卤肉糊口,其间,他为延安共产党员田子玉做了很多工作。
   1935年10月19日,墨遗萍到陕甘苏区洛河川的王家坪任省委文书,之后,墨遗萍从事了党的文艺戏曲工作。但自1934年春,墨遗萍被迫离开河津,河津地方党组织陷入停顿状态。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