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8月17日

大学生七天探寻大同七项非遗

拍摄千余张照片 记录万余字笔记
  本报记者 高朋
   大同煤雕、大同铜器、大同刀削面……8月16日,记者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了解到,不久前,该校会计学院“筑梦青春”团队的学生和老师,在假期中利用七天时间探寻了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们不仅为看到、听到的非遗留下影像资料,还采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不少学生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探寻
   近日,大同市博物馆迎来了十多名特殊客人,这群来自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会计学院的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来到历史悠久的山西大同,希望近距离探寻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之前了解非遗都是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只看照片和介绍挺枯燥的。”参与此次活动的大学生任章玮表示,如果能近距离看看非遗,听听老艺人的故事,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帮助。
   出发前,师生们还对非遗项目进行了筛选,最后选择了大同煤雕、大同铜器、大同刀削面等七项。
   为了深入了解大同非遗,大学生们把目光放在了挖掘传统非遗背后的故事上。比如,大同刀削面在山西乃至全国都十分有名,刀削面师傅的刀工如何练成,刀削面的工具和历史起源等细节,大多数人都是不了解的。
   “我们不仅去了解非遗,还走进制作现场,了解每一个步骤。”任章玮说。
  面对面
  一周时间探寻七项非遗,学生们马不停蹄开始挨个拜访非遗传承人。
   见到78岁的大同铜器非遗传承人李安民时,大学生们被其身上的工匠精神所打动。李安民告诉大家,明清时期,大同的铸铜、制铜等工艺品已相当繁盛,尤其是大同铜火锅,设计结构合理,它由底盘、锅身、火座、铜盖、火筒和小盖等6部分组成。其生产工序为成型、铸造、焊接、镀锡里、錾花、抛光、组装等七道工序。在底盘、锅身、锅盖和小盖上,分别刻有“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八仙过海”“花鸟山水”等图案。
   了解过程中,有大学生提问:“学这个难不难?”李安民表示,学习普通铜器制作最少得3年,如果是雕刻精美的铜器最少得10年。因为做铜器耗时、耗精力,现在愿意学习的年轻人不多。
   在探寻大同煤雕时,看到云冈大佛、五台山、悬空寺等精美作品时,大学生们都惊呆了。煤雕作品纹理清晰,石质细腻,真正赋予了煤艺术生命。只是当下,煤雕艺术仍处于作坊式生产,会此手艺的民间艺人也不多。
  传承
   和每一位非遗传承人见面前,大学生们都会提前做好功课。“我们在采访贺老人羊杂后,不少同学都品尝了,知道了羊杂的故事,吃起来感觉很特别。”任章玮说。
   大学生们通过本次活动的参观和学习,不仅了解了古都大同的文化魅力,也学习到了非遗传承人们开放包容的胸襟。大同市政府正以开放的态度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当地的民间艺人和普通市民都在积极无偿的宣扬本地传统文化。
   “很多民间艺人岁数很大了,仍想着把手里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技艺传承下去、延续下去,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会计学院团总支书记杜娟表示,此次探寻非遗活动,大学生们收获丰富。接下来,大学生们会将采访到的资料整理保存,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Mozilla/5.0 (L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