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8月30日

黑峪口古渡晋绥边区水路码头

  本报记者 田璐
    黄河流经山西兴县有80余公里,三里一渡,五里一口,众多古渡口使黄河顿时像一条喧闹的集市那般热闹。沿途的渡口大都兴起于明代,是晋陕两省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其中的黑峪口古渡因晋陕两省众多重要物资在此集散,故而设立税卡,并筑有军事设施。抗战时期,古渡曾是红军强渡入晋的地方,自然成为沟通晋绥与陕甘宁边区往来和储运战略物资的重要渡口。
  繁华要道
    黑峪口古渡位于山西省兴县城西25公里处,距古县治白家崖仅3公里。黑峪口古渡与陕西省神木县盘塘镇隔河相望,在历史上是一个较大的渡口。
   据当地人讲,在最繁盛的时候,这里的人口达到2000多人,而人口的组成则十分复杂,有晋中商家,有北路船家,还有南方行商甚至北京人、内蒙古人、山东人也穿过吕梁大山的崎岖山路来到这里,五方杂处,方言不同。码头上天天有渡口船往来于晋陕之间,天天有长船从上游下游运来货物,南来北往的商客络绎不绝。沿河有两条街,店铺林立,饭店、商铺、药铺有一二百家。渡口上隔一天赶一集,是晋陕两岸远近闻名的大集市。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黑峪口村一年一度的古会。其间,平日并不宽敞的街道上搭起数不清的简易铺子,农具、服饰、食品、日用百货等,各种商品一应俱全。前来赶集的顾客,有当地村民,也有周边地区的乡民。他们或穿行在繁华集市中,或流连于地摊、杂货店,精心挑选着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古会期间,当地还会唱大戏,舞台前更是坐满了观众。
   黑峪口的古渡地位一直维持到二十世纪70年代。直到1988年,连接晋陕两省的黄河大桥修通之前,黑峪口还有渡船和长船4艘,用来摆渡兴县和神木、榆林的过往商客、货物、牲畜。
   如今,由黑峪口起始的干线公路忻黑线直通晋中腹地。2000年,兴神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通过黄河大桥则与陕北干线公路相连,直抵神木、榆林,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
  书香浓郁
      黑峪口古渡不仅有着浓厚的商业传统,更有着浓郁的读书风气。据说,当年,与其他渡口不同的是,船工们喊着号子将船靠近岸来,灌进耳朵里的,除了商家吆五喝六的喧闹声之外,还有学子们琅琅的书声。
   开放的、民主的、进步的气息从黑峪口向四面八方辐射着。早在1919年,这里就成立了晋西北第一所国民女子学校。而在更早,镇上的商贾大户就让女子放小脚,读新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黑峪口村在外读书的就有20余人,有的进入清华、北大就学。这一切,除了兴县人尊师重教的传统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黑峪口村出过一个非常开明的人物,他就是中共早期共产党员,著名士绅刘少白先生。
   刘少白先生一生为革命奔走,同时念念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同开明绅士牛友兰先生共同兴学办学,牛友兰先生甚至亲任中学校长。兴县的教育事业在民国时期独树一帜,兴县周边的晋陕各县早期知识分子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而黑峪口是兴县最出人才的地方,黑峪口的少白希望学校,就是刘少白后人捐资修建的。
   据悉,当地有关部门依据黄河边的自然地形,以黑峪口古渡纪念碑亭为中心,准备修建一座古渡公园美化环境,同时在公园内建一座刘少白纪念室。这里将成为兴县红色旅游的一个新景点。
  边区门户
      黑峪口古渡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成为晋绥边区的水陆码头、交通要道。抗战期间,中共中央派往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干部、重要物资器材及党中央发往各地的机密文件等,大多数要经兴县黑峪口古渡转运。
   于是,黑峪口成了晋绥边区的门户,使得黄河岸边充满了浓郁的红色氛围,在古渡口周边播下红色种子。
   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兴县城蔡家崖村,八路军120师和晋绥军区司令部也进驻这里,军区主要领导人贺龙、吕正操等长期居住在这里。
   1962年,这里建立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现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由三个院子组成,其中工作人员办公大院为后来续建,旧址部分为一大一小两个院子的套院,建筑物主要是石拱窑洞、砖包大门、起脊瓦房、盖瓦歇厦等。
   当年就是在这些普通的窑房内,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晋绥干部会议”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院子正中是“六柳亭”,又名“六角亭”,由贺龙同志亲自设计,亲自栽树。
  核心枢纽
      与蔡家崖村比邻的北坡村,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旧址就在此处。这里曾是晋绥边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核心枢纽和领导中心,抗日时期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贺龙、关向应、续范亭、牛荫冠、张稼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领导晋西北、晋西南和大青山地区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立下了光耀千秋的历史功勋。
   北坡村历史风貌和晋绥分局旧址修复工程于2012年12月开工,最大限度地按原来的面貌进行复原,形成较为完整、逼真的观赏规模。
   晋绥分局各办事机构所用的窑洞外均挂有醒目的牌匾标志,室内办公设备布置基本恢复了旧时格局。分局各位领导人和部分工作人员旧居里使用的物品也恢复了原貌,并悬挂主人各个时期的照片和生平简介。
   来到北坡村,除了瞻仰参观革命战争年代晋绥分局的历史史料和革命先贤的珍贵照片,回忆从前革命先辈走过的峥嵘岁月,还能领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在北坡村,一排排窑洞院落近百个,每院都有砖包大门、照壁回廊、盖瓦歇厦,连门窗图案也十分讲究。院落与院落之间有暗门,石阶上下相通,地下有石碹地道相连,曲折回环、极尽其妙,这可能是当时为应对战乱和匪患而设计的。水道都是用石头铺设砌筑,数百年来风貌依然,令人叹服。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