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查询:2018年09月13日

茅津晚渡有颜值有故事

  本报记者 田璐
   从晋南到河南有一条捷道,是万里黄河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这就是有“铁码头”之称的茅津渡。茅津渡地势险要,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水天一色。尤其是“茅津晚渡”的迷人景色,令人流连忘返。乘游艇逐流河面,远眺沿岸的黄河古栈道,听当地人讲述渡口故事,更让人心旷神怡。
  运城盐运航道
    茅津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城南茅津村,南岸为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镇,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
   茅津渡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三大古渡之中,茅津为最。这是因为茅津渡设渡时间最早,可以推到商代。茅津渡向来为运城盐运航道,北连运 (城)茅 (津)公路和太(原)茅(津)公路,南隔黄河与河南三门峡隔河相望。
   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由此可见,茅津渡历来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又是“三晋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茅津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渡口,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伐灭虢国,即由茅津渡河。东汉末年,亡国之君汉献帝刘协由此仓惶北逃。唐朝“安史之乱”时,唐肃宗为平叛,借回纥兵3000人,也由此跨入中原。辛亥革命时,秦陇豫复汉军两次东征,在渡口附近发生激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渡口为我军转移地下党员、保存革命力量的要道。1947年,陈谢大军在茅津渡和济源长泉渡之间,乘“油包”渡河,渡了三天三夜。
   茅津镇同碛口一样,是一个因渡口而兴的大镇。据资料记载,当时的茅津镇是有着近万人口的大镇,镇上有大小商店三百多家。运城的盐、晋南的粮食和棉花,都要运到茅津渡口向中原转运。浴华池大澡堂、官烟店、电话局、盐窑、烟厂、镖局以及各种小吃店面一家挨着一家。每日清晨一片热闹的叫卖吆喝声,直至夜色降临,吆喝声不绝。然而,繁忙的渡口转运业务促使茅津渡的承载能力趋于饱和,而且业务范围又如此广阔,所以茅津渡没有像碛口那样形成运、销一条龙的大商港。
  沿栈道赏晚霞
    往日的辉煌被人津津乐道,茅津渡的美景也让人沉醉。每到黄昏,渡口边,舟楫横陈,船桅闲置,晚霞红似火,这便形成了平陆古八景之一的“茅津晚渡”,成了“黄河一日游”的著名风景区。
   至于“茅津晚渡”的形成,还有一种说法是,夜间紧急夜渡时,船工们喊着号子,摇曳跳动的船上灯火形成美丽的夜景。
   在平陆县三门镇杜家庄村段的黄河沿岸,至今留有船工们拉纤时留下的黄河古栈道,是紧挨着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
   据了解,从西汉开始,每年枯水季节,都要征调大批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所谓栈道,就是在黄河两岸的峭壁悬崖上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塞上木桩搭成栈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
   我国唐代以前多建都关中,为保证首都长安及西北戊军的粮草供应,每年都要经黄河向关中送去大量的粮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漕运。
   如今登上古栈道,还会发现开凿在栈道壁上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形穿孔。这些四方洞,散布在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石洞上钉进木桩,人们借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绳索让纤夫攀援,遇到风浪,还可就近把船栓住。
   夕阳西照,九曲黄河在落日的余晖下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颇为壮观。
  西伯利亚来客
    茅津渡给人呈现的是一种喧嚣过后的静态美,而平陆当地还有一种“空中精灵”,呈现的是一种灵动美。
   茅津渡一入冬,就有天鹅飞来。平陆三湾大天鹅景区依附黄河湿地而建,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接近天鹅,甚至能够听到天鹅的叫声。
   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11月中旬到下一年的2月中旬,来自西伯利亚等地的天鹅都会来此越冬。这里的天鹅属于大天鹅,体重10公斤左右,体态优雅。
   随着当地保护意识的加强,天鹅种群数量每年都保持在几千只以上。为了能给天鹅提供足够的越冬食物,当地群众在黄河湿地里种植了一些黄豆,为天鹅觅食提供便利。此外,为确保冬季天鹅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平陆县政府还储备三万多斤玉米和白菜,供这些“西伯利亚来客”越冬食用。
   黄河湿地岸边长着很多芦苇,成群的天鹅或在河中游来游去,或穿梭于芦苇之中,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里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天鹅湖”。
  入村不见村
   来到茅津渡,看过天鹅嬉戏,赏过晚霞夜景,不如落脚到平陆地窨院,感受黄土高原上的风土民情。
   地窨院是运城地区特有的一种住宅,即深入到地下的院子和窑洞。其构造独特非常罕见,在地面挖下去一个方形的几十平方米的平底大坑,然后在坑的四壁挖成一明两暗式窑洞,一侧挖成斜坡通道。窑洞装有天窗,便于通风。
   院内一般都挖一口深达十米左右的渗水井,雨水自然流入井中,避免造成院内积水。由于院中小气候所致,植被发芽早、落叶迟,生长茂盛,郁郁葱葱,院中的空气因此也颇为清爽。
   地窨院中的窑洞冬暖夏凉,四季温差小,温度一般保持在10℃~20℃之间。夏季赤日炎炎,地面温度高而干燥,窑洞内却凉爽清心。严冬冰天雪地,地窨院的窑洞里却温暖如春。
   由地窨院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发现,只有当临近院子边缘时,才能看清其真面貌。所以有首民谣描绘它:“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地窨院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显示,地窨院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
   平陆县张店村王守贤家是目前地窨院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院落,作为当地代表性建筑,当地政府将王家列入了地窨院旅游点。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1